□ 馬 野
合水是我的故鄉。
合水縣名的由來,通常的說法是由于兩條河流在此匯合。匯合的地方在現在的老城鎮,老城鎮是合水的老縣城,所以老城鎮民間也叫老合水。
合水這個名字也算其來有自,但我想絕不會這樣簡單表面。在合水老城,兩面群山連綿夾峙,一川坦蕩如砥,溝壑縱橫毗連,細流潺湲不斷,為何不以山、川、河命名,單單因兩條并不知名的河流匯合而得名?天下水脈相通,河流相會,百川歸海,河水交匯隨處可見,為什么獨有此地叫做合水?哪怕是普通人家給孩子取名阿貓、阿狗,也是寄托了家長的期許與愿望的,何況一縣之名?還得名于文辭極盛的唐代?其中必有深意。
我的理解是兩條河流的自然交匯就是“和合”,或者“合和”,寓意相通;“合”與“水”構成一個“洽”字。“和合”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基因,也是價值觀、處世原則。《史記·循吏列傳》說:“施教導民,上下和合。”《紅樓夢》有言:“女兒樂,夫唱婦隨真和合。”《禮記·樂記》對樂的定位是:“故樂者……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無論“和合”還是“合和”,都是融匯、融合、融洽的意思,就是“洽”。和合融洽正是先人們對這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的期許,是合水文化的根源,更是合水和合水人民應該堅守和弘揚的精神氣質。
我所了解的合水人,正是秉承著這種文化傳統,謙恭、溫和、內斂,萬事以和睦融洽為追求。門楣上大書著“和為貴”,締結姻緣要有人“合婚”,出現矛盾糾紛要有人“說和”,德高望重、說和事的人叫“和事佬”。和合融洽的精神浸潤在合水人的血脈中,體現在日常生活的細節里。
合水的精神血脈,淵源于燦爛的中華文明,也可以上溯到遠古大地。
合水是黃河象的故鄉。
1973年,沉睡了250萬年的一頭劍齒象,不經意間在馬蓮河畔的山腳下重見天日。已經滅絕的象種,以化石的方式現身,令天下震動。這一事件,被拍成紀錄片,寫進小學課本。我有幸成為黃河象出土的目睹者。
從我家下一架山,過一條河,就到了黃河象的出土地。一個炎熱的午后,在生產隊的大場里,一個同伴說“看大象走”,我就坐上他的自行車,一路狂飆下山。那個時候,馬蓮河上沒有橋,黃河象出土地雖然屬板橋公社,也沒有板橋。起初還有拉拉渡,后來就只能涉水渡河了。為了考古挖掘方便,臨時搭建了一座木板橋。河流兩岸,板橋兩端,擺滿了各種零食小吃攤點,那種盛大熱鬧的程度,超過了任何一個鄉村集市。走過晃晃悠悠的木橋,山腳下已被挖開窯洞一樣的大洞,洞口攔著一圈鐵絲,洞里放著一堆巨大的骨頭,一個人手持一把刷子,指指點點講解著。現在,市博物館展示的一張照片,正是當年我看到的情景。那時候年幼無知,聽不懂象的來歷,也不懂它的意義,只是懵懂地覺得親歷了一件大事,并且成為我童年最為深刻的記憶和最為自豪的經歷。
象是吉獸,是吉祥的象征。在合水,以象為主題的雕塑、剪紙、刺繡,隨處可見,黃河象為合水代言,黃河象吉祥的足跡,布滿合水大地。而吉祥,就意味著和合融洽。合水的精神文化,從遠古到如今,一脈相承。
合水是古老的,也是年輕的,年輕到讓久離故鄉的人,常常不敢相認。
我是鄉下人,但我的中學時光都是在縣城度過的。我在縣城的南北兩端和基本居于中心的學校都居住過,熟悉縣城的每一個角落。剛上初中的時候,街道還是土的,一場雨過后,遍地坑洼泥濘。被我們稱作“陽溝壕”的是街道兩邊石砌的排水溝,堆滿了垃圾雜物。縣上動員學生在縣城周邊的溝里撿石頭,才給街道鋪上了石子,后來又用柏油罩了面。街道尚且如此,鄉間道路更不堪細說。從我家到縣城10華里路,每到大地解凍,冰雪消融,泥水橫流,人走在路上,走姿如公雞,必須一步一跳,還難免陷入淤泥之中。如今的縣城,是徹底翻新了的縣城,已經很難找到過去的影子。從高處俯瞰,高樓大廈林立,馬路寬闊筆直,干凈整潔,繁華熱鬧,頗具現代城市的氣息。
合水是個小縣,但小而緊湊,小而美。合水的美,不僅在縣城,更在鄉村。
我小的時候,是一個資源匱乏緊缺的時代,村里的樹,能砍的都砍了;地上的草,能斫的都斫了。冬天,地上的草皮也被鏟回去煨了炕。一陣暴雨,山洪咆哮;一股大風,土霧彌漫。幾十年之后,黃土高原上的合水縣,森林覆蓋率竟達到了68.37%。夏天,行進在合水的鄉村公路上,處處濃蔭遮蔽,宛如穿行在林海之中;即便在肅殺蕭條的秋冬季節,道路兩旁的農家院落,綠色欄桿圍擋,房前屋后清爽利落,一派寧靜祥和,直讓故鄉的游子心生恍惚:這還是我曾經拼盡全力想要逃離的家鄉嗎?
合水的城美,鄉也美,城鄉美美與共,各美其美,這不正是合水這個縣名所蘊含的意思嗎?
合水是我的故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從17歲離開家鄉,至今已經40余年了。離家時,少年意氣,再回首,滿頭華發。
40余年,我離故鄉很近,仿佛又很遠。離開家鄉之后,從上學和工作之地,每年總要往返故鄉幾趟。即使父母去世以后,每逢清明、十一、春節這樣的日子,總要回到故鄉,跪倒在故鄉的土地上,我與故鄉血脈相連。成年以后,我沒有在故鄉工作生活過,對故鄉沒有任何的回報,即便是我所擅長的文字,也沒有一篇是專門獻給故鄉的,對故鄉總是心懷歉疚。寫這篇短文,是對故鄉的深情回望,也算是還一點心債,給自己一點慰藉罷了。
- 2023-10-25帶著詩詞去旅行
- 2023-10-25千窟列鳴沙 崖壁披五霞
- 2023-10-24閱讀也是一件會“上癮”的事
- 2023-10-20古詩詞里品“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