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塑像
羅家大院
高氏祠堂
青城古鎮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王文元
這是一個鬧中取靜的地方,這是一個令人驚喜的地方,這是一個恍若江南的地方!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秀美旖旎的自然風光、淳樸好客的民俗風情,使這里充滿了無限魅力和神奇風韻。這處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就是青城古鎮。
一
走進青城古鎮,秋日的暖陽灑在古鎮的屋頂院落,秋色宜人,整座古鎮靜謐而安詳。雖然游客不少,但不喧鬧,或許就是那青灰色調,風格獨特的古建筑,讓人們的心忽然安靜了下來。
漫步在石板街道上,蘭州濃郁的地域風情和歷史文化處處彰顯,讓人們無時無刻不體驗著這個古老小鎮的巨大魅力。
青城是黃河河灣中的一塊綠洲。以前,這里是黃河水運的重要碼頭。當時,人們從蘭州向包頭運輸貨物,多從蘭州乘坐羊皮牛皮筏子,順水而下,第一個停靠點就是青城。依靠黃河,這里逐漸發展成一個集水運商貿人文于一體的古鎮。
沿著古老的街巷邊走邊看,懷著尋古探幽的情緒,望著這些氣勢恢宏的古民居,這里的古往今來漸漸清晰起來。
青城的歷史在漢代之前就有了。早在漢代,這里就是防守要沖,至今在青城一帶還能見到漢代屯田的遺跡。
青城得名與狄青有關,狄青是宋代名將,任秦州刺史時巡邊至龍溝堡(今青城)一帶,他看到這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守衛榆中的第一道門戶,便下令在唐代舊堡旁邊修筑了新堡。新、舊兩堡連在一起,長約五里,成為一個狹長的城池,于是得名“一條城”,曾有人口10萬余人。
這里作為一商貿重鎮,商賈云集,富極一方,文化教育發達,考取過10名進士、1名翰林。因之達官和富商建有豪宅,至今保留較好的有很多,不少的民宅有上百年的歷史。后來為了紀念狄青,將“一條城”稱作青城。
然而對于這種說法,有專家提出不同的看法,狄青筑城一說雖在《甘肅通志》《蘭州府志》以及皋蘭、榆中兩縣舊縣志上有記載,但后來的《皋蘭新志》對此事卻只字未提。
青城文物古跡眾多,文化底蘊深厚,自古以來就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水旱碼頭和商貿中心,被譽為“黃河千年古鎮”。
二
四面環山,北靠黃河的青城鎮,從布局上看,全鎮街巷為棋盤格局,井然有序,主次分明。如今以新舊兩城作為區分,以西為舊城,街道呈“井”字形;以東為新城,街道為“月”字形。
人們印象中的青城,除了黃河以南的古城和東灘以外,還包括今天黃河以北的水川、強灣、王峴、武川一帶。
這里地勢南高北低,海拔1450米,地形呈狹長,黃河流經北部,屬典型的黃河谷地。氣候溫和,水源豐富。適宜種植瓜果蔬菜,尤其以盛產水煙聞名。
一路步行,青城城隍廟躍入眼簾。青城城隍廟始建于宋仁宗寶元年間,最早是秦州刺史狄青修筑城堡后的議事廳,老百姓稱之為狄青府,到了明神宗時期,改建成了守備府,是一條城的守備軍指揮部,雍正二年守備府被改建成了城隍廟。
走在青城鎮內,一條大街橫貫全鎮,大街兩邊是一個個小巷。青城古民居保留有古典式四合院、三合院、條形院落等多種類型,風格各異,多有垂花大門、門當、戶對(石鼓)、磚雕裝飾和影壁。青城的四合院,有三堂三廈、三堂五廈、三堂七廈。由于這些四合院的主人都是各地來到此地收購水煙的商人,民居吸收了北京、天津、陜西、山西等地的建筑風格特點。
而最恢宏、最具特色的古建筑大概就要數高氏祠堂了。高氏祠堂是典型的明清建筑,獨有的懸山式建筑令人贊嘆不已。一層一層,逐層增高,以示高氏子孫步步高升。高氏祠堂由山門、前過廳、后過廳、廂房、大殿等組成。青瓦朱門,正中懸掛“高氏祠堂”四字匾額。建筑整體構思精妙,造型古樸典雅,布局奇巧別致,尤其是磚雕壁畫,可謂匠心獨運,其構圖奇異瑰麗,畫面生動多彩。
聰明的工匠們利用青城豐富的石頭資源,修建了有別于其他地方的民宅建筑。這些建筑,處處體現了吉祥如意、福祿壽喜、松柏梅花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來自黃河中的石塊、北山的石板,被人們用來打造石墻、石階、石門墩……施工中工匠們將不同形狀的石頭巧妙組合,大小穿插,砌出的墻角結實整齊,而且構成精美圖案。木刻大門前墻兩塊長方形石板,作為門臺,大門前放置的兩個“石鼓”刻有各種圖案,家家戶戶大門前須安置兩塊二尺多長的石頭,取意鎮宅辟邪,保家太平。
在青城,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除了城隍廟、高家祠堂之外,還有羅家大院,以及1742年修建的青城書院等。
三
青城悠久的歷史、淳樸的民風和絕美的風景韻味十足,不僅成了時下蘭州鄉村游的首選之地,更成了文人墨客抒情、專家學者探究的“風水寶地”。
明朝初期,朱元璋的第十四個兒子被封為肅王,當時的大批護衛、儀仗隊以及其他的部屬,跟隨肅王來到了甘肅。
青城許多家族就是在這個時候來到甘肅的,比如青城地區的張家,祖籍南京,兄弟倆跟隨肅王來到甘肅,一人留在甘州、一人移居蘭州。對聯“鳳陽三遷戍條堡,龍溝六世發金城”說的就是他們家族遷徙的過程。另外一副對聯則說的是這個家族的功績:“隨洪武保肅王功績永留史冊,懷壯志戍邊疆聲名久著金城”。
青城高氏則來自于山東渤海,當初兄弟仨隨肅王來到甘肅,先是居住在隴西,后移居蘭州廟灘子。在戰爭中二弟、三弟為國捐軀,被封為護旗將軍,后舉家遷至青城城河村,高氏后人在1785年修建高家祠堂保存至今,向我們展示了青城地區濃厚的家族文化。
高家祠堂是高姓祭祀先祖的場所,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400平方米。殿堂、廊坊20多間。一進大門,就是視野開闊的大廳,對面就是祭祀祖先的地方。過廳中懸掛著咸豐皇帝賜予進士高鴻儒的匾額,白底黑字上書“進士”二字。祠堂建筑風格為典型的明清時期建筑,造型獨特別致,氣勢宏偉莊嚴,院中一株百年古柏巍然屹立,使整個祠堂更顯古樸典雅。堂內懸掛著“源宗渤海家聲遠,春滿青城雨露新”的對聯,道出了整個家族的歷史。這處幸存下來且保存完整的高家祠堂,就成為研究宗族祠堂文化不可多得的標本。
四
作為貨運集散地的青城,在承擔著繁榮貿易往來的同時,也吸收著來自各方的文化養料,由此古老悠長的歷史而孕育出豐厚的傳統文化積淀。
富饒的物產,發達的交通,給青城眾多的文化人提供了悠閑的生活。獨具青城地方特色的青城小曲,就在這樣的情境下被人們創作了出來。
青城小曲《西廂調》,是流行于青城地區的一種以《西廂記》故事為唱本的說唱藝術,劇本內容極其豐富,包含有勞動人民淳樸忠厚善良的農事活動、青年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神話傳說、傳統經典故事等,小曲有敘述型、歡快型、憂傷型、風趣幽默型,敘事簡潔,文字典雅,詞句諧美,描情真切。
其音樂融合越調、風箏調、三朵花、漸漸高、甘涼調等,具有融合秦腔、眉戶戲、隴劇、江南采茶調、隴東道情、花兒等多種戲曲的特點,獨具風格,反映出首創者雄厚的藝術功底和本地移民雜居的文化特色。
長期以來,青城小曲在民間廣泛流傳,是青城地區民間文化娛樂生活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因表演人員較少,演出簡單,非常適合于自娛自樂,深為當地老百姓所喜愛。
五
因為青城古鎮歷史上的發達和輝煌,所以小小鎮子富豪官宦云集,明清時期豪宅、家祠、會館、廟宇在古鎮紛紛建起,造就了一時的繁華。
走進古樸典雅、帶有明清時期建筑造型的羅家大院,仿佛走進了山西大宅院,從大門到照壁,從堂屋到廂房,從墻垣到屋檐,從門扇到窗戶,處處都有精美的圖案。
行走其間,時光仿佛倒流,看著古香古色的建筑和眼前的一個個塑像,曾經成百上千的駝隊、馬幫、車隊,運輸著水煙直奔黃河上的羊皮筏子而去。駝鈴聲聲,馬蹄噠噠,人聲鼎沸,一派繁華景象浮現在腦海中。
漫步于此,這里有曾經的水煙作坊,作坊里的人物塑像栩栩如生,他們個個手持工具,讓人仿佛看到當年制作水煙時的繁忙景象,又好似看到院落內有人抬著水煙筒吞吐著,一縷縷煙霧裊裊升起,那一團又一團斷斷續續的青煙飄逸出人們悠閑、富足的生活景象。
據了解,青城的水煙始于明代。當時,一戶姓周的大戶人家從甘州搬遷到蘭州,選中了青城定居,在此栽種綠煙葉。史料記載,蘭州水煙興起于明末清初,盛于光緒年間,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以絲、香、味“三絕”聞名全國,素有“蘭州水煙天下無”之譽。
水煙具有避疫、消食、殺蟲等作用,能提神順氣,消瘴解煩,預防蟲、蛇咬傷,對久居在陰濕山區和瘴氣彌漫、地氣潮濕地區的人,特別是長年下水耕作的居民十分有益。
古老的風景自然少不了古老的傳說,民間傳說中,蘭州水煙的引入與諸葛亮密切相關。傳說三國時諸葛亮出征,深入南方不毛之地,將士們不時為瘴氣傷害,諸葛亮遇見隱士孟節,說含一片“薤葉云香草”可消除,故而蘭州的水煙業將諸葛亮視為始祖,號稱云香事業。這種說法僅僅是傳說,煙草是明朝中后期從海外引進,三國時期的薤葉云香草并非后來制作水煙的煙葉。
明末清初,青城人引進了水煙制作工藝,壓塊堆絲,運往外地銷售。到了康熙年間,青城水煙已形成品牌,一個大型的貨物集散碼頭逐漸形成。
青城水煙運往包頭、廣東、福建等地,行銷全國各地。清朝光緒年間,蘭州水煙達到極盛,據說有140多家商號。
當時,青城成為方圓幾百里的商貿中心,大批客商來此販運水煙。駝隊、車隊、馬幫,尤其是黃河上的羊皮筏子成為水煙運輸的主力。青城有大的商號作坊70多家,從業人員3000余人。水煙品種也由黃煙,增加到了麻煙、棉煙等品種,銷售區域遍及全國各地,最為出名的品牌為“廣東紅”。
各大作坊在做工和配料上不斷研究,逐漸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品牌,有宏字、泰字、興字、昌字等,到了十九世紀中葉,青城地產水煙中的甘字、條字、蓉字品牌在西南、東南沿海地區都非常暢銷。
沿青城街巷緩緩而行,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街一巷,無不散發著古老悠遠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化,給前來參觀的游客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和驚喜。
- 2023-10-31長篇小說《大河家》出版
- 2023-10-31【滴水藏海】寒露濯秋菊
- 2023-10-31《名聯新說》出版
- 2023-10-31《百年跫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