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區(qū)
□ 祁重泰
人間丹霞華彩衣,千古神韻世所稀。蘭州水墨丹霞,神韻天成,瑰麗多姿,造型奇特,色彩艷麗。億萬年昂揚著熾熱的激情,靜對著天地間的云卷云舒、歲月輪回。
蘭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區(qū)地處黃河之畔、絲綢之路河西走廊東部門戶,位于蘭州市區(qū)與蘭州新區(qū)的連接帶上,景區(qū)橫跨蘭州市的永登縣、西固區(qū)、皋蘭縣,主體位于永登縣的苦水鎮(zhèn)、樹屏鎮(zhèn)。這片溝壑縱橫、色彩斑斕的彩色丘陵,東至大淮山東側(cè),南抵黃河,西跨莊浪河至豬馱山西側(cè),北至大紅山北側(cè)。蘭州水墨丹霞地貌,發(fā)育于白堊紀至第三紀時期,是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發(fā)育形成的紅色巖系隨著地殼的抬升,保留下來的紅色砂巖經(jīng)長期的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的地質(zhì)奇觀,距今有1億5000萬年。
一
蘭州水墨丹霞以紅山灣地貌為主,兼有丹霞崖壁、孤峰、幽谷、一線天、風動石等奇特景觀,是地質(zhì)歷史的天然記錄本,是西北干旱區(qū)不可多得的原生態(tài)風景造型地貌,堪稱丹霞地貌景觀中的精品。
水墨丹霞地形如一巨大的盆地,沉積著地殼的地老天荒。曾經(jīng)湖泊水退,無數(shù)生物演變成化石,恒定在那個紀元里。如今,山谷剝落出層層輪廓,仿佛是地球的記錄本、時刻表,把那蒼古歲月一一呈現(xiàn),詮釋著地球的巨變歷程。
丹崖錯落千重畫,霞光絢爛萬古錦。縱觀丹霞全景,層理交錯,氣勢磅礴,造型奇特,色彩斑斕,紋理分明,色帶隨著山勢起伏呈現(xiàn)波浪狀,猶如艷麗的彩帶隨風蜿蜒飄動。行游其中,仿佛進入了瑤池仙境,令人心曠神怡。
這里的丹霞地貌、彩色丘陵是極為罕見的地質(zhì)奇觀,在全國獨領(lǐng)風騷,是開展地學研究、科普教育、研學旅游的佳地。
二
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大約在幾億年前,還是汪洋大海,后來隨一次次的地質(zhì)運動,慢慢露出海面,在遙遠的中生代出現(xiàn)了鳥類,在新生代時期出現(xiàn)了爬行動物,恐龍、古象等大型動物在這里生息。新生代第三紀中新世動物化石在咸水河谷訴說著大自然的滄海桑田,記載著恐龍及古生物的生長足跡。
丹霞不只是凝固了的彩色,它亦是如飛如揚的絲帶;丹霞,不只是彩色的海,還有無數(shù)的生物,演繹著生命的延續(xù)與堅守。石羊可能就是這里最古老的物種,奔走、穿越于此。柴胡、麻黃草等珍貴藥材和荒漠珍稀植物讓這片山谷孕育著蓬勃生機。
三
黃河卷著波濤從景區(qū)邊上流過,倒映著群巒雄峰,把黃河的激情與丹霞的雄秀糅合成一幅流動的壯麗畫卷。莊浪河碧水清流縈繞著層層山巒、穿梭于花海田園,譜寫著一首麗婉動人的詩章,咸水河悠悠蜿蜒環(huán)繞著丹霞彩丘,鳴奏著七彩的童謠。三十多座水庫與丹霞相融一體,形成水韻霞彩、山光倒映的秀美景觀。雄渾山谷一鑒開,天光霞彩共徘徊。
單體地質(zhì)奇觀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如秋山圖、彩虹海、丹霞映日、彩虹垂天、白練、白頭翁、彩虹瀑布、彩色長廊、丹霞山峰—通海山、丹霞崖壁—大淮山。各種景象的“雄、奇、險、幽、峻”的資源特質(zhì),猶如一幅幅山水潑墨畫。放慢腳步,用一顆安靜的心去細細品味,慢慢感悟。想必每一個來到此處的游客,都會被這里夢幻般的景色所深深震撼。
四
杏花村綠草溝一處處丹霞如中國文人山水畫一樣,淡墨輕描,意境悠遠,被專家稱為“墨韻丹霞”。
中國文人山水畫將氣韻、意境、筆墨與創(chuàng)作者內(nèi)心的隱逸完美結(jié)合,逸氣、不求形似,勾勒出簡單、天真的妙境。
這里的丹霞谷,由于天氣和日照的差異,陽坡和陰坡分別形成不同的景觀風貌,自西向東陽坡主色調(diào)為橘紅色,自東向西的陰坡主色調(diào)為深綠色,兩種地貌交相映錯,奇景迤邐。有的如鴻篇巨制的山水畫,有的是雋永氣息的小品之作。遠眺、近觀、橫望、俯視,春陽、夏雨、秋霜、冬雪,充滿詩意美、意境美。有的顯現(xiàn)著空靈、雋永、含蓄,有的透露著遙遠縹緲、奇妙幻境,有的彰顯著雄渾幽深、氣勢如虹。整個丹霞盆地、幽谷如一曲詩情畫意的和諧樂章,展露著國人對山水畫“虛、淡、靜、雅”的審美享受。
五
絲綢古道環(huán)繞著丹霞盆地,這里有古人的腳步、跋涉的駱駝、柔美的絲綢、精致的瓷器留下的記憶,有茶葉與馬匹的交易、中原與西域的交流中形成的古鎮(zhèn)驛站、傳統(tǒng)村落,它們?nèi)缯渲橐话悱h(huán)綴著丹霞盆地,使這里的丹霞情韻生動,意蘊迷人。
絢麗奇異的馬家窯文化彩陶、巧奪天工的沙井文化青銅器,見證著這處土地的古老歷史與燦爛文明。在杏花村發(fā)現(xiàn)的距今3000年的沙井文化墓葬中,出土了鷹頭飾、鹿形飾以及眾多造型別致的青銅器物。
悠長的歷史中,月氏、烏孫、匈奴、羌人、黨項等各民族在這里入駐,傳遞著古道生生不息的火種。
景區(qū)周邊有紅城、河口兩座省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有馳名中外的“玫瑰之鄉(xiāng)”苦水鎮(zhèn),有漢明長城、感恩寺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苦水高高蹺、太平鼓以及眾多省、市級項目,有豬馱山、通海山、清明山等佛道文化名山和眾多寺院。
踏尋紅城古鎮(zhèn),悠游街巷,憑吊古寺,一幅歷史的畫卷、一座藝術(shù)的寶庫,穿越千年,展現(xiàn)面前。逛廟會,看戲劇,品美食,賞玫瑰,古韻古風穿越時空,濃濃鄉(xiāng)愁盈滿情懷。
六
去豬馱山的鄉(xiāng)間公路從苦水街穿過,約三里之長的旅游觀光走廊,在游人面前展現(xiàn)出最靚麗的風景。穿過橫跨莊浪河的一座公路橋,在眾多起伏的山巒中,突兀高拔的豬馱山像一面屏風,顯露出它美麗的細節(jié)。
豬馱山的奇妙之處在于丹霞地貌的各種千奇百怪的造型,惟妙惟肖,各具形態(tài)。
從山頂俯瞰四周,近處山巒如斜鋪的彩條布層理交錯,山下莊浪河似一條玉帶環(huán)繞過來,苦水川上的玫瑰種植園在大地之上織出錦繡畫卷……
相 關(guān) 鏈 接
丹霞地貌形成的原因
簡單來說,丹霞地貌是由紅色砂礫巖在水作用下,沿垂直節(jié)理面不斷侵蝕、搬運、磨蝕、風化后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地貌類型。
丹霞地貌的基礎(chǔ)就是有紅層的存在。紅層地貌中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四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巖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巖”。水平構(gòu)造地貌指由以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紀厚層紅色砂礫巖為主組成的平坦高地,受強烈侵蝕分割、溶蝕和重力崩塌等綜合作用而造成平頂、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狀地形。
丹霞地貌發(fā)育始于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此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fā)生傾斜和舒緩褶曲,并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qū)。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處集中,沿巖層垂直節(jié)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后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巖面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巖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后退還使山頂面范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墻或石柱等地貌。隨著進一步的侵蝕,殘峰、石墻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
丹霞地貌在我國分布較為廣泛,相對集中分布在東南、西南和西北三個地區(qū),貴州赤水丹霞、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四川的蜀南竹海和七洞溝等。
- 2023-11-15莊浪關(guān)山風景如畫
- 2023-11-15“臨夏王”和他的舊書店
- 2023-11-15砂器記憶
- 2023-11-15艾青:太陽向我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