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書者說】
作者:張夢瑤(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
作家豐收的長篇報告文學新作《太陽是一顆種子:尋找遺失的可可托海》,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一作品,將一個歷史深處的可可托海從共和國建設史中打撈出來,通過口述史的方式,講述了可可托海有色及稀有金屬開發歷程,再現了可可托海人為新中國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
讓我們將目光移向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區的可可托海——70余年前,當地生存環境惡劣,工業也不發達,可可托海的所有建設幾乎都以人力為主。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大量鋰、鈹、鉭、鈮等稀有金屬從可可托海采掘,冶煉提純后成為中國工業和科技發展的重要原料。
曾經消失在歷史中的可可托海到底發生了什么?在生存極其困難的環境中,可可托海人怎樣創造了建設奇跡?這些是作者豐收在《太陽是一顆種子:尋找遺失的可可托海》中嘗試回答的問題。在近三年的時間里,豐收不辭辛苦,深入可可托海,挖掘典型人物,汲取創作營養,最終以一百多位創業者和奮斗者的口述史,呈現出那一代人清晰的身影,為可可托海建設者立下了一個豐碑。
在編輯過程中,筆者對作者豐收的用心感受頗多,在此略述。
其一,讓有功之人不被遺忘。可可托海的第一代創業者大多已有八九十歲,大部分人已經過世。如果再過幾年,隨著這批人的離去,大量歷史事實和生動的細節、情節將無法獲知,再想寫出這么一部作品難度更大。在豐收看來,這個寫作項目不僅填補了空白,也具有緊迫性和搶救性。所以,他克服了種種困難,投入了深摯情感,在排除了種種不利因素影響后最終完成寫作。
其二,讓時代激情筆下留痕。在可可托海,有牧民、學生、選礦員、科研工作者……他們風華正茂、青春激昂,但為了國家,他們一路西行,把自己的激情、年華甚至生命都獻給了可可托海。豐收的筆,不僅記錄了半個多世紀的歷史故事,更將不同人的命運、情感匯聚于一處,十分動人。來自南方的、北方的、東部的、西部的,來自各地的、各族的人民,匯聚在一起,碰撞出了一個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的時代。
其三,讓紅色血脈傳承賡續。作為長期扎根新疆的作家,豐收的創作始終與新疆的發展進步同步,不僅記錄了困難時期人們不屈不敗的精神面貌,還塑造和記錄了眾多真實的、可愛的、有骨氣的、一代代的硬漢真漢形象,始終謳歌時代的建設者們和家國情懷。從賡續紅色血脈的角度來看,這部新作具有極高的現實價值,它不僅全面記錄了不朽的建設歷史,更將可可托海建設者們團結奮斗、無私奉獻、建功立業的巨大精神能量記錄下來,繼續弘揚。
豐收在非虛構寫作領域常年耕耘,曾獲徐遲報告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多個獎項。綜而觀之,這部新作,以第一手資料,呈現了一段厚重珍貴的國家記憶,充滿了歷史的回聲與張力。
- 2024-01-02《錢三強往來書信集注》閱讀分享會舉行
- 2024-01-02最是書香能致遠
- 2024-01-02天天閱讀日丨12月推薦給你的這些書,讀了幾本?
- 2024-01-02兒童文學《琢玉》講述新疆支教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