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伯林
隆冬時節,古城天水迎來漫天飛舞的大雪,盈盈起舞的雪花將天地間裝扮得瓊枝玉葉,皓然一色,一派晶瑩剔透。紅墻黛瓦的玉泉觀,在白雪掩映下,繪成了一幅水墨畫卷。
玉泉觀,地處天水市秦州區,坐落于城北天靖山麓,臨澗跨橋,依山建造。初稱城北寺、崇寧寺、郫山寺,后因山上有一碧水盈盈、清甜甘美的玉泉而得名。歷來為天水游覽勝地,并以“玉泉仙洞”的美譽列入秦州八景之中。
玉泉觀始建于唐代,宋末時遭毀,元代初期重修。歷元、明、清三代的擴建重修,形成一處擁有89座建筑的大型道教宮觀。觀內殿宇巍峨,碑石林立,古柏遍布,文化內涵十分豐富,被譽為“隴東南第一名觀”。每年古歷正月初九,是玉泉觀的廟會,人稱為“朝觀”。在天水,人們有過“上九”的習俗。相傳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朝觀者蜂擁入觀,又潮水般下山出觀,一天之中容數萬人進出,秩序井然,全賴玉泉觀有西入東出、不走回頭路的朝觀習俗。山門坐西朝東,左右八字墻,門楣“玉泉觀”,字集宋代書法四大家之一米芾墨跡。
徑入向內,拾級而上,靈官殿高筑臺上,道教護法天神王靈官持鞭殿中。門旁南崖古柏之下有磨針洞,傳為紫虛元君為點化真武大帝潛心修行而以鐵杵磨針相示,寓“功到自然成”之理。
一路而上通仙橋,額曰“陸海虛舟”,清人孟喬芳書,新匾為郭沫若墨跡。“滿谷東風好避暑,半山青竹可游人。”越通仙橋至天門牌樓,見樓額榜書“天門”,內額榜書“視聽萬方”。
駐足于此,四周深紅色的墻面,在白雪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好看。身邊已經沒有了人聲,只有來自山間的風在耳畔呼呼作響。但一切都是新鮮的,皚皚的白雪、幽靜的步道,讓人忍不住繼續往前探索。
牌樓西太陰殿,東有院。院中正殿坐東朝西,為太陽殿;次殿坐北朝南,為全真道五祖七真殿。再上而北,西為圣母殿,東有魯班殿。拾級再登53臺,仰首牌樓矗立,“人間天上”四字匾額高懸其上。入內見玉皇閣樓臺高筑,殿宇峻拔,臺基前廊下所嵌元代磚雕,圖形清晰可辨。
閣后緊依玉皇宮,為玉泉觀主建筑,單檐歇山頂,覆琉璃瓦,脊中置閣,兩翼龍吻,莊嚴肅穆,高大雄偉。殿內玉皇大帝坐像,彩繪泥塑,工藝精絕,相貌威嚴無比。左右金、木二星,廊外千里眼、順風耳,分侍內外。
大殿兩側,東為三官殿,祀天、地、水三官;西為雷祖殿,祀雷祖、真武、張天師。緊依配殿分設鐘、鼓二樓。
再上至觀之最高處為三清殿,殿宇巍峨高峻,檐柱上有木刻楹聯一副:瑤殿仰三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玉泉參道妙,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殿門上方高懸“三清寶殿”匾額,字集宋代朱熹書法。門柱上掛木聯一副:金闕壯靈山,一氣全真,參貞元于開闔:玉泉朝圣跡,三生萬物,朔大象之沖盈。
殿前香煙裊裊,古柏森森,造像逼真,栩栩如生。
觀之西北隅,峰崖突兀,其上平闊處有北斗臺。正北斗姆殿,殿前庭廈兩側,分列北斗七星,塑像森森。
沿北斗臺循石徑而下即至玉泉,泉上有亭,八角攢尖頂式,此即“山腹出泉”者也。相傳泉水能洗目療疾,一洗即愈,故泉又稱“明眼泉”,俗稱“八卦井”。
泉亭上側有倉圣殿,殿南折而上為神仙洞,秦州十景之謂“玉泉仙洞”即此。
洞前崖邊古柏蒼勁,蔭郁蔽日,曰“柏樹崖”。崖前一柏,露根盤爪,形似發辮,稱“神仙手植柏”,亦稱“辮柏”。崖下為三仙洞,上懸張三豐書“跡駐黃鶴”匾額。
再南折見碑廊九間,豎歷代碑石25方,其中有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書法詩碑4塊。碑廊前為選勝亭,舊題“山亭選勝”。內置元代四面道流碑,外設護欄,四面軒窗。憑欄騁目,意興飄然,山川城市,盡收眼底,景態萬狀,一覽無余。
碑廊后崖上平闊之所,有武侯祠、李杜祠、韓魏公祠、名賢祠、靜觀亭和曲廊,多損,惟武侯祠尚存。
觀南高阜之上,十余座殿宇樓閣構成一組精美的清代建筑群,俗稱“新廟”,天靖樓高聳其南。
沿石徑而下,倚崖藥王宮,內祀歷代十三位名醫。路北有藥王洞,崖表筑洞,外修卷棚,內祀藥王孫思邈,為醫人瞻拜之所。
出月門北折蜿蜒而上,即至勒馬關帝廟,北門額題“鳳麓福柱”。主殿塑關羽持刀勒馬像,威儀凜然,將風猶雄。殿后崖表上鑿洞三窟。倚洞建單坡頂亭,周設鏈欄,供游人憑眺。
一路步行,腳踩在雪地上,便會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與窸窸窣窣的落雪在空靈的山谷中契合,合奏出一曲“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至美樂章。
置身在這寧靜的白色山野上,呼吸著絲絲涼意的清新空氣,邊走邊看疏密不均、千姿百態的雪掛,從樹冠、樹干到樹丫,整個身軀晶瑩剔透。那些落光了葉子的樹木上托著雪花,變成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松樹上掛滿了蓬松松的雪球,就像白色珊瑚樹一樣。樹林中偶爾傳來幾聲鳥雀的啁啾,它們也好像與我們一樣,在迎接又一個平凡而寧靜的一天。
- 2024-01-16冬日扁都口 風景別樣美
- 2024-01-15甘肅作家出書緬懷“金老爺子”:留住父親70載“田園童話”
- 2024-01-1510卷本《黃河詩陣叢書》近日出版發行
- 2024-01-15古韻新聲 淬煉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