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點摘編】
戚學民在《論清史〈儒林傳〉揚州學人記載的形成》(《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24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揚州學派被視為清代儒學的一個重要派別,研究成果較多。但學界未曾注意到,清史《儒林傳》對揚州學人有系統的記載,且形成過程復雜,是該學派研究史的重要一頁。依據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清史《儒林傳》相關檔冊,從纂修層面揭示清史《儒林傳》第一次稿和第四次稿對揚州學人的記載情況,能夠發現一些有意思的細節。清史《儒林傳》第一次稿中,阮元將任大椿為代表的揚州學人群體載入,但該傳被刪除。光緒年間,清史《儒林傳》第四次稿中有八位揚州學人立為正傳。這些傳記在揚州府呈送的《儒林劉寶楠劉文淇朱士端王念孫汪喜荀焦循凌曙江藩(江蘇咨送采訪冊)》的同名傳記基礎上刪改而成。國史館纂修官重點改寫并表彰了揚州諸儒在《易》《春秋左傳》《禮記》《論語》《孟子》等專經研究上的成就,彰顯了揚州諸人的“漢學”宗風,突出了他們的地域聯系和家族特色。清史《儒林傳》雖未用“揚州學派”之名,但已經記載了揚州學派的學風和地緣特色等要素,在正史中確立了揚州學派的史料基礎。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11日 15版)
- 2024-03-08譜寫鄉村振興故事——讀《鄉村振興與可持續發展之路》
- 2024-03-08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跟著課本去旅行”刷屏
- 2024-03-08如何通過親子閱讀提升孩子語言能力?
- 2024-03-08“新時代·學雷鋒”書系在沈出版發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