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蘋
進入后工業化社會,文化城市被視為一種改變城市困境的范式和話語,以文化推動城市崛起已成為世界城市發展大勢。尹宏研究員等學者的新作《世界文化名城評價研究》關注這一前沿問題,立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背景,積極回應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和城市發展需求,就如何評價和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重大現實問題,給出了一系列具有遠見的卓識論斷。

從選題意義和現實意義來看,增強文化的驅動作用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問題,圍繞城市文化建設開展理論對策研究不僅是國家需要,也是如何把握新時代城市文化建設的著力點。全球城市實踐表明,文化被廣泛運用于促進城市經濟增長、社會活力營建和城市形象的提振。增強文化影響力已成為眾多新興世界城市的價值追求和戰略選擇。目前,中國不少城市加入了“全球創意城市網絡”“世界文化名城論壇”,以文化提升城市開放程度,增進國際交流與開放合作,正是我國城市邁入世界城市體系的文化路徑。
從突出特色和主要建樹來看,《世界文化名城評價研究》有四個方面的亮點:一是揭示了文化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屬性。該書用“評價維度-比較領域-測度指標”的層次性分析工具,對城市文化動力進行學理闡釋,剖析了文化促進城市轉型的作用機制,并將其引入世界文化名城評價體系,揭示文化城市蘊含的可持續發展規律。二是凝練了世界文化名城的內涵特征。該書指出世界文化名城是世界城市的高級形態,反映了城市由發達經濟衍生高度文明的普遍規律,建構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想圖景,代表了世界城市更高位次、更高層級的發展模式。三是構建世界文化名城評價指標體系。該書將“功能”“聲譽”作為評價世界文化名城的兩個基本界面,以關鍵識別要素作為評價因子的歸類標準,構建了世界文化名城評價指標體系,深化了新時代城市文化發展和文化城市建設的規律研究。四是實證世界各國重要文化名城評價。該書選取全球17個國家31個重要文化名城,運用世界文化名城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實證研究,分類研究世界文化名城建設的策略與路徑。其中,我國樣本城市占到總數的三分之一,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城市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
從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來看,該書作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是國內第一本研究世界文化名城評價的學術專著,兼具敏銳洞察力和長遠眼光。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理論意蘊和路徑選擇。該書把世界文化名城這一抽象的理念具體化為評價指標體系,建構了世界文化名城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理論意蘊,探討了中國城市走向世界的文化路徑。二是建立了世界文化名城評價的三維立體研究范式。該書運用系統思維、整體思維構建世界文化名城評價體系,提出了我國城市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實踐策略和路徑選擇,形成了“評價依據-評價工具-評價結果運用”的三維立體研究范式。三是為世界城市、未來城市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該書突出世界眼光和中國視角,在與世界城市的比較中體現“中國特色世界文化名城”的價值,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類文明進步、城市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四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城市使命和行為導向。該書對世界文化名城進行學理闡釋和建設評價,堅定文化自信的城市使命和行為導向,為我國城市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引。
- 2024-03-18情系蒼生 心懷大愛——讀李琭璐報告文學《蒼生大醫》
- 2024-03-18多維度講述長江故事
- 2024-03-14“不亦說乎”——關于《荷葉浮萍:〈紅樓〉萬象隨筆》
- 2024-03-14在詩句中體驗物之繁華——讀揚之水《詩歌名物百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