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愈》:王學武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我的老家有個湖,彎彎秀水漫過山麓,碧綠是清泉匯聚的顏色,彩帶是環繞著湖畔的公路……”在王學武新著《鄉愈》里,描寫浙江淳安的文字帶著濃濃鄉情,讓人情不自禁地想到:我那遠方的家鄉,會不會有了新的變化?
久別重逢,再見一面,可以是老友之間,也可以是自己和故鄉。小時候,故鄉的山川風物潤色了童年時光,長大后,我們為夢想遠赴他鄉,但記憶中的故鄉沒有褪色,時不時回家看看,成為人們慰藉鄉愁的共同選擇。在我們的文化視野中,鄉愁不僅是社會話題,也是文學母題。無論是孟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游子情懷,還是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直抒胸臆,抑或是余光中“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的一唱三嘆,都讓人感同身受,勾起自己對家鄉的思念和感懷。
在鄉情這方寬闊的文學空間里,王學武從13年前開啟了與故鄉新的“相遇”。起初,這些寄托鄉愁的質樸文字發布在網絡社交平臺,引發網友的關注和共鳴,后來結集為“孝親三部曲”和《鄉讀手記》,《鄉讀手記》還入選了國家新聞出版署農家書屋重點出版物推薦目錄。這次,作者推出第六部鄉情、親情作品《鄉愈》,表達對鄉村巨變的感懷、對回歸親情的期盼和對思鄉之情的思考、對鄉情鄉愁治愈心靈的抒懷。
多年以來,作者書寫的主題沒有改變,書寫的筆觸逐漸拓寬。“故鄉是走過太多次的一段路,有時是那段路上的夢想;故鄉是曾徒步趕船,如今公路村村通。”新作中的不少詩歌散文,都嘗試用具體意象關聯起鄉村的變遷發展,傳遞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不變的,還有平靜的筆調、平實的文字、平緩的故事。山川風物、家長里短,說到底,是故鄉的生活景象觸動了讀者心中最柔軟的地方。“那一桌的菜,滿屋飄香。圍一桌的親,近在守望”“故鄉是一瓶辣醬,有時是一包凍米糖”……無論是宛在眼前的美食美景,還是淳樸善良的鄉里鄉親,都給讀者留下較深印象,讓人好像從字里行間嗅到了家鄉泥土的味道,于是便牽掛起那里的人、事、景。
借由鄉情抒懷,故鄉從實體的存在化為心中的精神家園。留住鄉愁就留住了人生的來時路,它會提醒我們,走得再遠,也不要忘了為什么出發。鄉愁遠不只個人私密的情思,而是與我們的親人、我們的故鄉、我們的祖國聯系在一起,這也是《鄉愈》選擇將親情、鄉情、愛國情貫通起來書寫的原因。作者說:“鄉情是親情的延伸,愛國情是鄉情的升華。”可以想象,那些背井離鄉努力奮發的學子,那些遠赴邊疆保衛祖國的戰士,那些走向海外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的普通人,他們的思鄉之情,一定轉化成了對祖國的熱愛、對理想的熱忱。
除了閱讀《鄉愈》這樣的文字,今天要記住鄉愁,還有很多方式。我們可以在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阿炳《二泉映月》、馬思聰《思鄉曲》等音樂經典中傾聽鄉音鄉韻;還可以通過觀看影視作品,感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濃郁鄉情。正如電視劇《喬家的兒女》編劇楊筱艷分享自己創作的緣起:“一次回國,我下了飛機,坐上大巴車進入南京市區,那些高大的、遮天蔽日的梧桐樹映入眼簾。剎那間,我熱淚盈眶——回家了,這才是我的家鄉!這些梧桐激發出我深藏于心的對家鄉的愛,這愛如同海浪一般澎湃。我想借助電視劇讓更多觀眾體會家鄉之于自己、之于人生的意義。”
用文藝的方式留住鄉愁,讓我們的思緒從作品里的故事飄向遠方的故鄉,匯入給予我們無窮力量的精神家園。
- 2024-05-16錦奩曾疊處,似聞香——在古代妝具中發現美
- 2024-05-16銘記,是最好的紀念與緬懷——評《為什么戰旗美如畫》
- 2024-05-16在詩詞中品味生活的詩情(堅持“兩創” 鑄就輝煌)
- 2024-05-08《故山松月:中國式科幻的故園新夢》新書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