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英國作家扶霞又寫中餐了,《君幸食》探討如何欣賞中國菜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杰群)“中國菜到底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吃中國菜?如何欣賞中國菜?”英國作家扶霞·鄧洛普,將對這些問題的回答視作自己的“人生使命”,在長達30年的中國美食探險之旅后,給出了她的答卷。
書封。出版社供圖
扶霞新書《君幸食》近日出版,每一章都考察一道經典菜肴,從麻婆豆腐到東坡肉,從蝦籽柚皮到刀削面,扶霞從特定食材或烹飪方式出發,以敏銳的觀察者、熱情的“局外人”身份追溯中國美食的歷史變遷、地區差異及發展歷程。
不同于扶霞前兩部“譯文紀實”系列作品《魚翅與花椒》和《尋味東西》,這本《君幸食》在沿襲其風趣輕松的寫作風格之外,還包含大量學術研究與人文思考。正如陳曉卿為本書所寫的推薦語中提到的,“給中國傳統烹飪智慧找到全球性參照和現代性詮釋,眼界開闊、考據精深”。
“君幸食”一詞來源于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貍龜紋漆盤,食盤內云紋間隙處朱書“君幸食”,即勸君進食、“吃好喝好”的意思。
《君幸食》第一章(“開宴序”)以扶霞兒時最熟悉、英國的中餐外賣店必備菜肴“糖醋肉球”開篇,講述自己同中餐由來已久的緣分及西方人對中餐根深蒂固的偏見。最后一章又以在美國盛極一時的雜碎收尾,強調中國菜在全世界最受歡迎同時又最不被了解的矛盾處境,呼吁人們關注“連接過去與未來”的中國風味,贊美“中餐的工藝、理念、樂趣、智慧巧思和對養生的關注,都值得被奉為全球文化和文明的瑰寶”。
中間的二十八章分為“灶火”“天地”“庖廚”和“餐桌”四大部分,二十八道菜肴依次登場,恰似“一場貫穿古今的中餐盛宴”。
“灶火”篇章關注中餐的起源,探究烹飪哲學的根本。扶霞從“蜜汁叉燒”說起,介紹早在上古時期,中國人便認為烹飪是文明與野蠻的分野,善于用火對生食進行加工;通過“白米飯”強調谷物對中國人的重要性,引用《齊民要術》等典籍講述農耕文明的發展;從杭州特色美食“宋嫂魚羹”的“羹”引申至古代祭祀文化及治國之道,表明“和諧”是中餐的核心。
扶霞在“庖廚”中大談中餐精湛絕倫的烹飪技藝,“鍋塌豆腐”一篇附上“蒸、燴、炒、煸、熘、熗”等數十種中餐烹飪術語的中英文對照及簡要解釋。
而“餐桌”這一部分,仿佛是扶霞邀請人們圍坐一席,暢聊食物及其背后蘊含的豐富思想。
“干煸‘鱔魚’”里詳盡描述了中國特色仿葷菜肴及東方素食主義傳統;“辣子雞”一篇將中國各大菜系的不同特點娓娓道來,駁斥西方對于中餐“盲人摸象”般的狹隘理解,更不無諷刺地回憶自己第一本川菜食譜在倫敦遲遲找不到出版商愿意出版,理由竟是“主題太窄”;“羅宋湯”介紹“洋為中用”的中餐,闡述人類在飲食文化方面善于借鑒與改良,挪用的歷史相當久遠,所謂“純粹”其實并不多見;“慈母菜”中多處引用《禮記》,凸顯中國人賦予食物的多重含義,尤其強調其背后維系的愛、情誼、回憶、憧憬等人類情感。
- 2024-05-14母親的愛
- 2024-04-22先秦儒家的惠民思想
- 2024-04-22杜甫“陶潛避俗翁”詩三論
- 2024-04-22朱弁的“體物”詩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