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形成新發展動能
作者:書評人 李杰

形成發展的新動能,不僅需要如Web3、AI等領先的技術,還需要將這些技術應用在傳統生產要素中,形成新的生產力飛躍,將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論轉化成具體的經濟實踐。在《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動能》中,洪銀興、高培勇等學者認為,只是產生量變的科技創新還不是新質生產力,只有能夠產生質變的科技創新才能稱為新質生產力。楊成長等作者在《盤活要素市場:新舊要素大融合》一書中,提出了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統要素與技術、數據等現代要素將會在市場化改革中相互融合,以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形成新的發展動能。《Web3:科技新趨勢》與《循環:AI如何影響人類,人類如何應對AI》,則給我們展示了數字空間的未來發展和人工智能改變我們所知世界的風險。
《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動能》分為“新動能”“新模式”“新產業”“新科技”四大部分,探討了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及發展路徑,涉及人工智能、數字經濟、新型工業化等前沿領域。新質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新水準、新質態,這其中,科學的發展水平及其應用越來越成為決定性因素,尤其是擴大其應用場景,使其活力得到充分釋放;同時,需要依靠科技和產業創新培植下一代新質生產力,在中國式現代化中,只有不斷發展新質生產力才能走在前沿并占領制高點。
在《盤活要素市場:新舊要素大融合》一書中,作者認為,要素市場化改革是促進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資本要素市場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實現資本與實體投資的對接,如何將資本配置到國民經濟發展中最富有活力、最能為經濟增長提供增量貢獻的領域中去。技術和數據這兩大類要素市場仍處于培育進程中,要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兩大類要素的市場化模式。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新舊發展動能轉化中,前沿技術往往起著火車頭的作用。在《Web3:科技新趨勢》中,作者克里斯·達菲介紹了互聯網的迭代歷史、Web3的核心特征和關鍵技術,并從構成要素、技術應用、體驗感、價值主張、發展尺度等各個維度詳細介紹了元宇宙和數字空間的未來發展,展現了元宇宙在游戲、娛樂、時尚、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精彩應用,幫助企業重塑成長范式,并指導企業如何借此機會擴大市場份額,增加營收,實現“持續效用循環”。
斯坦福大學行為科學高級研究員雅各布·沃德在《循環:AI如何影響人類,人類如何應對AI》一書中指出,人工智能發展所帶來的風險其實來自我們的大腦。在決策時,大腦會受到偏見、情緒等因素影響,而當我們在選擇要“喂養”哪些信息給智能產品時,往往也會把這些一并復制進去。
最后,我們一起看看《價值文明:數字技術革命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作者閆立金認為,這場數字革命正在塑造一個更加包容、透明和創新的世界。促成這些行為的因素是共識和信任,達成共識和信任的前提是對某方面價值的認同。作品將數字技術與人類文明發展史串聯起來,多角度、多層面對未來發展進行探索。
- 2024-05-22旅行也是一場成人禮
- 2024-05-20懂書,懂讀者,開好書店(人文茶座)
- 2024-05-06《歲月蘭州》讀書分享會舉行 沐澤川與讀者共話“向上的力量”
- 2024-04-19從紅色文化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