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千字文》:傳習千年的識字書
作者:蔣成峰(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教師)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這篇舊時兒童都能背誦的《千字文》,作者為南朝梁代的周興嗣。據傳,梁武帝為了教皇子們學習漢字、書法,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中選取了1000個零散的漢字,讓周興嗣將其編成一篇完整的詩文。周花了一夜的時間完成了這項任務,累得鬢發全白。這篇《千字文》不但在當時就得到皇帝的高度肯定,很快就在社會上流傳開來,而且在此后1400多年中,一直被中國人當作最重要的識字教材,為無數孩童的啟蒙教育提供了便捷的工具,甚至遠播海外,成為日本、朝鮮等國民眾學習漢字的重要教材。
《千字文》作為一本蒙學教材,無疑是成功的。
元代書法家俞和《篆隸千字文》。資料圖片
一方面,《千字文》完整地覆蓋了一千個基本漢字,而且毫無重復,因此學習起來效率極高,無論作為識字的教材還是寫字的法帖,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漢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讀音的關系比較疏遠,因此,對中國人來說,識字是件難事。好在,漢字雖然總體上數量眾多,但常用的基本漢字數量是十分有限的,而且漢字構詞能力很強,只要掌握了一千個左右的基本漢字,就能輕松地掌握由它們所構成的幾千上萬個常用詞語,也就具備了基本的讀寫能力?!肚ё治摹分惺褂玫臐h字都取自梁武帝所收集的王羲之書法作品,其總量據說達到了7000多紙。這些書法作品的內容主要是日常應用的各種書信、便條、雜記等,談論的話題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如此大規模的通用話語語料中所篩選出來的常用字,盡管帶有一定的隨機性,但其作為基本漢字的代表性,應該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只要掌握了這些基本漢字,就等于掌握了漢語書面語言的核心。與此同時,這些漢字都是從書圣作品中選取的常用字,歷代書法家極為重視,隋代智永和尚,唐代褚遂良、顏真卿,宋代趙佶、米芾,元代趙孟頫,明代文徵明等,都曾專門書寫過《千字文》。而這些法帖的流布,也進一步推動了《千字文》的使用和傳播。
1906年,模仿《千字文》的《正音繪圖增注六千字文》。資料圖片
另一方面,《千字文》并不是簡單的漢字或者句子的羅列,而是一篇內容完整、結構有序的文章。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世界景觀和上古歷史,第二部分講述道德規范和理想人格,第三部分介紹都城景象和帝王將相,第四部分描繪平民日常和田園風貌,從而構筑了一個現實生活的完整圖景,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作者個人的品位和志趣。一千字的篇幅,不長不短,又采用了四言韻文形式,對仗工整、音韻和諧,十分便于記誦。
由于《千字文》字不重出,在缺少注音手段的情況下,背誦下來的整篇文章可作為字形與字音、字義相對照的手冊,便于使用者溫習、查閱。因此,背誦《千字文》便成了舊時所有兒童就學后的必修課,甚至成了古人基本文化素養的一部分。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用《千字文》的文字順序來給事物編號,從“天”字(第一號)、“地”字(第二號),依次排序。例如科舉考場的號房,通常都是按照千字文進行排號,考生只要知道自己的字號,就能很方便地找到所處的位置。其他數目較多的官方文書、商家賬簿乃至書籍卷冊等也常用《千字文》來編號。這樣的排號方式顯然要比簡單機械的數字編號更容易記憶,也更有趣味。
很多人還喜歡用《千字文》來游戲取樂。例如,唐高宗時畫家閻立本為右相,武將姜恪是左相,有人就引用《千字文》的句子說:“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表面上是夸贊,實際卻是在諷刺他們并非真正的相才。還有人用《千字文》來做“歇后”(或稱“縮腳”)游戲,如隋代侯白《啟顏錄》中就有人這樣嘲笑他人:“面作‘天地玄’,鼻有‘雁門紫’,既無‘左達承’,何勞‘罔談彼’”(分別歇去“黃”“塞”“明”“短”字)。這些都反映出古人對《千字文》的熟悉程度。
明代書法家文徵明細草書《千字文》。資料圖片
事實上,在《千字文》出現之前,社會上就已經有了一本廣泛使用的識字教材,這就是西漢史游所撰的《急就篇》。該書收入兩千多個漢字,按照語義類別進行分組羅列,編排成若干整齊有韻的句子,并且也很少重復。但《急就篇》整體上是零散的,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相比之下,《千字文》不但收入的文字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基本漢字,而且在內容上是一個語義連貫、主題明確的整體,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這些優勢使得它很快就取代了《急就篇》。到唐代以后,《急就篇》就很少有人使用了。
《千字文》被稱為“千古奇文”,之所以奇,主要是因為它的創作難度極大:它所使用的一千個漢字基本上是零散的,彼此之間在語義上并沒有必然的關聯,而所完成的文章不但要毫無重復、毫無遺漏地使用這一千個漢字,而且要文理通暢、渾然一體。這樣的工作,即便是在今天,有了計算機的幫助,也是很難完成的。而周興嗣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這篇奇文,一方面有賴于作者敏捷的才思和全盤規劃、周密安排的高超能力,另一方面也與漢語本身具有高度的彈性和靈活性密切相關。
《千字文》既是一篇文章,又是一篇識字教材。識字教材的基本單元是獨立的漢字;而文章的基本構成元素則是詞語。《千字文》充分利用了漢語中字和詞關系上的彈性,在保證漢字覆蓋面的前提下,盡量減少詞語的數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章編寫的難度。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多用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
專名只有一個特定的、唯一的所指對象,大多并不需要專門進行學習。而《千字文》中卻出現了40個人名(包括16個雙字及24個單字)和28個地名(包括17個雙字和11個單字),總字數超過了全文的十分之一,例如:
人名:禹 墨(子) 鐘(繇) (吳)起 毛(嬙) 有虞 周發 桓公 史魚
地名:邙 洛 羌 趙 魏 昆岡 紫塞 雞田 赤城 碣石 泰岱 承明
此外,還有諸如“巨闕(劍)”“夜光(珠)”等特殊事物的名稱。和其他很多語言不同,漢語的專名除了一少部分(如“禹”“邙”“洛”“羌”“趙”“魏”等)之外,大多數都并非“專用”的,而是由普通漢字構成,同一個漢字既可以表示普通詞語,又可以作為專名使用。《千字文》中多用專名,既可以提供歷史、地理、文化常識,又能在保證漢字覆蓋面的前提下,減少文章所用詞語的數量,降低文章編寫的難度。
專有名詞和普通詞語用字相同,如果沒有相應的背景知識,一般很難明確分辨,從而很容易造成閱讀理解上的困難。為解決這個問題,傳統啟蒙教育中往往重視專名的學習。例如史游的《急就篇》就列舉了一些常見的人名,這些由普通漢字構成的專名雖未必實有其人,卻可以幫助兒童了解常見人名的特點,以便在閱讀過程中將其與普通名詞區分開來。而蒙學教材《百家姓》中,收入的560多個漢字則全是姓氏用字(包括單姓和復姓),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兒童學習這些漢字,除了可以增加識字量之外,同樣也可以建立起一種專名的意識。
第二是多用雙字詞語。
古代漢語的詞多數是單字的,雙字詞數量較少,而《千字文》中卻使用了很多雙字詞。這里面包括很多聯綿詞,聯綿詞中的漢字通常只起表音作用,沒有實際意義,例如:
枇杷 徘徊 逍遙 洪荒 的歷 造次 密勿 綿邈 顛沛 盤郁 委翳
這些詞語中,有的在任何條件下都只能兩個字一起使用,應該是當初采集文字的時候就一起收入的,如“枇杷”“徘徊”等;有的本來是兩個普通漢字,構成聯綿詞后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成了單純表音的字符,如“洪荒”“的歷”“造次”等。
還有很多雙字詞語,雖然不同于完全表音化的聯綿詞,但其詞匯化的程度已經很高,整體意義并不是單字意義的簡單相加,例如:
黎首 隱惻 華夏 墳典 丹青 沉默 孔懷 杳冥 稼穡
這些詞語在文中都是作為一個整體來使用的,和單字詞相比,由它們構成的四字句結構更為簡單,整體上也更容易處理。與此同時,詞語中單個漢字仍然保持著很強的活躍性,學習者可以很容易地將它們獨立使用,或構成其他詞語。
第三是少數字詞進行簡單羅列。
編寫識字教材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根據字形或字義羅列漢字,很多教材都采用這種做法?!肚ё治摹泛苌龠@樣做,只有一處例外,即全文最后兩句:
謂語助者,焉哉乎也。
這里的“焉哉乎也”并未作為語助詞(語氣詞)來使用,而只是進行了簡單的列舉。表面上看,這是因為前文已經安排穩密,在不到一千字的篇幅中已經覆蓋了其他所有的字眼,故而這幾個詞只能作為剩余的“邊角料”進行特殊處理了。實際上,語助詞本來是最容易安排的,作者卻故意只列舉幾個,似乎也為了顯示一種“余勇可賈”的驕矜之意。
《光明日報》(2024年06月21日 16版)
- 2024-06-20故鄉是一種遼闊的心情
- 2024-06-13徽州鹽商的發達之道與消費引領
- 2024-06-11佳卉寓興 畫意呈祥——明清花鳥畫中的祥瑞寓意
- 2024-06-037億多字的書,看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