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船船相擁 連綴成橋
作者:黃佳純
《湘子橋畔:鄉書鄉音鄉情》(廣東人民出版社)在體裁上確立為長篇歷史文化散文,融歷史真實與詩意敘述為一體,采用雙線并置的寫作手法,將潮汕數百年的歷史濃縮于個體的生命軌跡之中,記錄遠渡重洋的華僑、投身革命的青年和努力打拼的企業家等潮人的真實故事。同時,該書選取“湘子橋”作為潮州文化的核心地標,結合“紅頭船”“樟林古港”“牌坊街”等經典意象構成意象群,埋下敘述的隱線,在個體命運與歷史洪流的交織中書寫文化發展的壯闊篇章。
湘子橋形斷意連,渡己渡人,是統領全書的核心意象。湘子橋,又稱廣濟橋,是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由梭船接續,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在第一章“湘子橋,渡己渡眾之舟”中,作者汪泉精準把握湘子橋形斷意連的形象特征和渡己渡人的價值功用,在后文敘事的隱喻線上不斷塑造并深化這一意象,形成潮州文化的核心象征:船船相擁,便是渡己渡人之橋。湘子橋象征著為民謀利的歷任潮州官員,象征著心系家國的海外潮人,更象征著歷久彌新的潮州文化。
“夢幻般的一座橋,渡平民百姓的夢想,渡千古流傳的官聲。”南宋時期,從太守曾汪的倡議到東西二十三洲的落成,九任官員接續造橋,如船相連,建起一座屬于百姓的文化殿堂,他們賡續不斷的精神化為潮州特有的文化之一,湘子橋的修建歷史同時也是潮州文化積淀的歷程。到了近代,湘子橋又似“身在異國,心系韓江”的海外僑胞,他們有著似斷實連的鄉音鄉情,在革命抗戰時期如船相擁,用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連綴成橋。及至當代,三環集團董事長張萬鎮將陶瓷應用到電子材料領域,暗渡新時代潮州文化,湘子橋孕育的文化血脈仍在當代潮人身上流淌。
接續湘子橋的渡人使命,紅頭船承載著海外潮人團結奮進和敢于擔當的精神。沿著以湘子橋為核心的潮州文化脈絡,自第二章始,作者將視點移至“紅頭船”這一經典意象,選取多位潮籍僑胞的故事,再現潮州文化在時代風云之下的賡續。自樟林古港起航,紅頭船載著一批又一批潮人向海外進發,助他們艱苦創業,尋覓新生,向外傳播中華文明和潮汕文化,又運送鄉書“僑批”回鄉,傳遞海外潮人的濃厚鄉情,以僑匯反哺家鄉。前有紅頭船船主蔡家泰分期租賃船只給同鄉,以恤免之道免去遭厄遇險者的債務,后有水客陳云騰以信義為本,為同鄉運送僑批,創立陳四合批局,更有抗戰期間,暹羅中華總商會主席蟻光炎辦報發聲,帶頭捐贈物資,呼吁廣大僑胞參與抗戰救國。乘紅頭船劈波斬浪,潮人渡己向外,而后再渡他人。
作為全書最后一個經典意象,“牌坊街”預示潮州文化的賡續,恰似湘子橋上梭船的相擁。相傳,牌坊街可上溯唐宋。一代又一代潮人薪火相傳,不忘傳統,將韓愈、陳堯佐、林大欽等有突出成就者的名字鐫刻于石牌坊,置于頭頂,足以見其對文化的尊崇。牌坊街承載過去,連接古今,成為潮人走向未來的指引。
船船相擁,便是橋。梭船的接續,連成廣濟百粵之民的湘子橋;紅頭船的航行,造就海外潮人與祖國相連的血脈之橋;牌坊街的相傳,高舉傳統文化旗幟,筑起繼承傳統、走向未來的文化之橋。《湘子橋畔:鄉書鄉音鄉情》再現潮州文化“輸出、歸來、反哺”的歷史進程,蘊含著船與橋的辯證哲思,熱情褒揚了團結奮進、敢于擔當、賡續創新的潮州精神。
- 全屏閱讀
- 放大
- 縮小
- 默認
- 2024-08-13總算認同了自己的一切
- 2019-02-15光明文化周末·文薈:月亮詠嘆調
- 2024-08-01找尋生命與精神的棲息地——《南山有臺》讀札
- 2024-07-15藝術家筆下的魯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