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舊書為何成“新寵”
近日,一份北京“舊書新知”年度報告引人關注。全市除434家實體書店增設了“舊書新知”專區,還有194家實體書店提供舊書回收服務。中國書店線下展銷舊書12.6萬種,年營收額5500萬元;孔夫子舊書網古舊書年交易3000萬冊,交易額12億元。以“舊書新知”為主題的交易交流活動多點開花,相關理念正持久影響著無數讀者。
在新書層出不窮的今天,淘選舊書到底有什么樂趣?書友眼中,這是伴隨著持續的閱讀,愛書人或多或少都會好奇并踏足的領域。其間可能蘊藏著撿漏的驚喜、“開盲盒”般的新鮮、會心一笑的默契,感知到與世界更多層次的碰撞和聯結。
鐘鼓樓舊書新知市集
▌結緣
2塊錢換來“情緒價值”
揣上幾個塑料袋,再帶包酒精濕巾,是女孩周末騫淘書的簡單裝備。只要休息日無事,她就會去舊書市場逛上半天。這位北京姑娘笑言,自己內心住著位“快樂又懶洋洋的老大爺”。
打小兒,周末騫常陪姥爺在水錐子鳥市練攤兒,幫他伺候過各種各樣的鳥,各種各樣的蟲,對集市和舊物,有著天然的親近。高中期間,她擔任學校的圖書管理員,書架間的紙墨氣息,浸潤了整個青春記憶。
大學畢業后,周末騫從事理工類技術研究工作,業余時間則醉心于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愛好,例如涂鴉、恐龍、盤串……偶然一次閑逛,在舊書攤邂逅了一本蘇聯小說《洛利塔號之謎》。
藏藍色背景下,一艘帆船駛向金黃圓月——周末騫從未聽說過這本書,卻被如電影質感般的封面吸引。“拿到手里覺得品相特別好,一問價,2塊!更震驚了,情緒價值太足了。”回家細讀,內容也相當不錯,自這本書起,她便開始了淘書歷程。
對90后女孩“看書的大橘”來說,最初的舊書印象得追溯到小學。“那會兒有位親戚開店,旁邊是個舊書攤。每次過去都特別開心,大人們聊天,我沉迷于舊書,附近有賣玩具的都吸引不了我。”
真正開始淘選舊書,則是在一年半前,大橘偶然路過中國書店的中關村創業大廈店,本想隨意逛逛,結果發現一整層都是回收的舊書。“看到這些書,我眼睛都亮了!”她一口氣淘了20多本,少時流連書攤的喜悅重被喚醒。
令書友“入坑”的《洛利塔號之謎》(受訪者 供圖)
▌魅力
“不確定”的未知與期待
若問舊書的吸引力,對不少“實用黨”書友而言,擺在首位的肯定是,便宜!
“像我不玩版本,不為收藏增值,買書就是要看的,不太考慮它本身的價值。”周末騫稱,自己選書最注重題材,喜歡古生物類、郵票戳票、中外古典文學等內容。“以10元以下為主,買最多的就是2元一本的。”
除了價格劃算,淘選舊書還有另一種迷人樂趣——無法預知的期待。周末騫住在潘家園附近,最常去的是位于舊貨市場南側的老書市。她告訴記者,跟常規書店不太一樣的是,舊書攤的書籍更換、流動頻率很高,可以常逛常新。“有時能明顯感覺到,哪個攤最近從誰家收了一批老書,甚至原主人的讀書品位跟我合不合……每次來都不知道能遇到什么書,最喜歡的就是這種不確定性,哪怕沒有收獲也沒關系。”
在大橘看來,伴隨閱讀的持續,愛書人可能都免不了因為各種機緣,將目光或多或少投向舊書。以她的習慣,在讀自己喜歡作者的書時,常會被作者提到的其他作品“種草”。例如,之前看英國作家戴安娜·阿西爾《暮色將盡》時,書中提及《簡·愛》的前篇《藻海無邊》,她很想讀,發現已經絕版了。
今年,大橘在地壇書市的“舊書新知”專區,偶然看到了1995年上海譯文版的《藻海無邊》,價格只有10元。“當時就抱在懷里了!”她幸福地笑,“就像我和阿西爾奶奶,通過一本書有了某種聯結一樣。”
由于喜歡淘選舊書,外出旅行時,大橘也會有計劃將舊書店列入打卡點位。令她覺得最有特色的是成都的“淘寶書屋”,門臉處在夾縫之中,旁邊還有賣飲料和兔頭的簡餐店,而書店和簡餐店是同一家人開辦的。“書和兔頭的組合我覺得太神奇了,讓閱讀也充滿煙火氣,跟吃喝一樣是生活的必需。”
左側書籍上,原主人加印的藏書章與封面融為一體(受訪者供圖)
▌驚喜
透過痕跡的“惺惺相惜”
“不小心買到了端木蕻良的藏書”,周末騫拿出一本她2元購入的《鐘馗傳》,背后有幾行毛筆字跡。因簽名和采購日期在舊書上很常見,起先她并未在意,待細細辨認,才意識到這簽名可不就是著名作家端木蕻良!
她將這一發現發布在社交平臺上,引來不少書友紛紛曬起自己購入舊書上,米蘭昆德拉、駱賓基、舒婷……形形色色的簽名。除了內容本身,舊書所承載的類似“痕跡”常為書友們津津樂道,成為閱讀之外的“附加驚喜”。
最令周末騫驚艷的,是一本《折獄龜鑒選》。古色古香的封面,在地攤上吸引了她的目光,翻開后發現是中國古代的法醫書,便收入囊中。過了一段時間,又看到一本《棠陰比事選》,主要為辦案故事,跟之前那本是一個系列。
兩本放在一起,周末騫才發現,封面上都印刷著同樣的長條印章。然而在《折獄龜鑒選》的印章旁,還有一枚小方章,另一本書卻沒有。“我當時就震驚了,覺得這書的主人太會玩了,將自己的藏書章跟封面融為一體,我都沒看出來!”這種審美和對細節的關注令她頗覺“惺惺相惜”,也給了她靈感。“我也刻了藏書章,沒準若干年后,我蓋的章也會被別人品評一番。”
“我會根據書的痕跡,猜測它與舊主人的故事,猜測舊主人為何把它賣掉……”對于舊書淘選,有書友發出類似感慨,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鳴。
大橘也常會對著舊書留下的線索“開腦洞”,讀著扉頁的寄語,想象它當初被贈送的場景。有時翻到卡通卡片,會想“哦,這可能是位小朋友的書”。書頁中,舊主人可能會標注自己閱讀時的心境,如果自己也有同感,簡直想與對方“隔空擊掌”了。“想到小小一本書,其實聯結了很多此生可能不會相見的陌生人,就覺得好奇妙。”
▌理念
沒有讀過就都是“新”的
在豆瓣上擁有眾多粉絲的周末騫,也經常看到書友類似感慨,不過她笑言自己是“純理工思維”,不太會為此傷春悲秋,或感慨世事無常。常逛舊物的她,比較了解舊書主要來源,一即圖書館清倉換新,二即老人離世、出國等,需要騰房子,會找書商將藏書一次性收走,她本人就曾有過3次到親友、書友的老人家中收書的經歷。“歸根結底,我是喜歡新鮮勁兒,暢銷書看多了,回頭看原來的舊書,印刷裝幀等元素有很多不同,會覺得這些都是新鮮的。”
對大橘來說,書籍本身只是載體,無論新書舊書,只要沒有讀過,就都是“新”的。“每個時代有不同的市場偏好,你不知道是因為版權問題,還是網絡沖擊,一些很好的書就不再出版了。如果不淘舊書,可能就不會發現這些書。”她曾買過一本挪威作家漢娜·奧斯塔維克的小說《愛》,看著很薄不起眼,讀完后淚流滿面。“非常慶幸,自己將視線投向舊書,才沒有錯過它。”
從大橘觀察來看,身邊淘選舊書的人似乎在漸漸增多。“除了中老年人,還能看到很多年輕人,還有家長帶著孩子的。”
最近,她參加了海淀區的換書大集,回想起來仍十分興奮,按活動要求,她挑選了9本確認不會再看的書,兌換了書券,開集一大早便直奔活動場地。“發現好書是真的多,參與的人也很多。”眾多書籍中,她一眼瞄到此前“種草”的《雪山大地》,趕緊抓在手里。“本來打算趁雙十一活動在網上買,沒想到居然能換到!活動設計得特別好,讓閑置書籍流動起來,一本換一本,不必考慮價格。”
對于“舊書新知”,大橘欣賞并認可其傳達的一系列理念,也提出自己的期待。“像中國書店在孔網上都有網店,但多是一些古舊書籍拍賣,或者是絕版價格比較高的。能否將一些平價的二手書也上架,讀者不用到店就能買到。另外書店、集市等,可以增設紫外線消毒機,買舊書的人可以消除一些衛生方面的顧慮。”記者魏婧
文 實習記者 金瑤 攝
- 2024-11-20《嶺南醫道》:叩問先賢來時徑,尋根嶺南醫道魂
- 2024-11-20把詩歌的種子播撒到孩子們心間
- 2024-11-20運河文化與明清小說創作
- 2024-11-20把詩歌的種子播撒到孩子們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