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默默無聞的翻譯家樹碑立傳——讀康巖報告文學《傳經者顧錦屏》《攀登者張鐘樸》
繼以報告文學書寫李大釗、瞿秋白、郭大力等早期譯介馬列著作的前輩后,康巖又在《人民文學》《百花洲》發表報告文學新作《傳經者顧錦屏》《攀登者張鐘樸》。顧錦屏、張鐘樸兩位翻譯家,從20世紀50年代起長期在中央編譯局任職。中央編譯局的翻譯多為集體工作,因此兩位翻譯家鮮為大眾所知??祹r要做的便是深入歷史細部,把這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打撈出來。
乍看上去,書寫“譯者”是困難的。翻譯本為案頭工作,一個人、一支筆、一杯茶,靜默無聲。但康巖卻把兩位譯者的故事寫出了波瀾壯闊之感。張鐘樸1930年生于河北青縣,顧錦屏1933年生于今上海崇明島,兩人可說是同代人。兩篇作品均從童年寫起,一直寫到今天,相當于濃縮的個人歷史。但僅僅敘述單薄的個人故事并不是康巖的目的,他要把微渺的個人置于宏闊的大歷史中去。
文學貴在一個“實”字,最怕凌虛蹈空。開掘近于塵封的、有溫度的往事,康巖寫出了鮮明的地域風貌——天津的市井生活,崇明島的南國風光。此外,張鐘樸、顧錦屏都是新中國成立后才學的俄語,兩人的俄語教育都有速成性質。張鐘樸畢業于北京俄專,顧錦屏畢業于上海俄文學校。康巖尤其擅長寫教育。張鐘樸在日本占領的天津上的小學、中學,顧錦屏就讀的太倉師范學院、上海俄文學校——相關內容皆筆筆有“實”,包含著縝密的考據意識與細致的工筆描摹。
在中央編譯局,顧錦屏、張鐘樸的人生由此交匯。從兩篇作品中,中央編譯局作為一個重要寫作對象,形象漸漸顯影。康巖以文學的筆觸書寫了中央編譯局成立的過程及其建制,尤其是“集體翻譯”的工作方式??祹r的筆鋒自此從書寫故事深入到翻譯工作的文字層面,因為這是譯者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之奮斗的領域。工作中的一些坎坷也是譯者們成長經歷中的閃光點?!杜实钦邚堢姌恪芬黄鷦映尸F了一次“教訓”。一位蘇聯專家在演講中提到某藥物,場上包括張鐘樸在內的幾位中方年輕譯員陷入困窘,這時,“師哲局長清了清嗓子,從后排站起身來,緩緩開腔說:‘是阿司匹林!’局長的口氣里,帶著三分威嚴和三分嗔怒,說完搖了搖頭,很不滿意地坐下”。像顧錦屏、張鐘樸一樣,在進入編譯局之時,譯者們多是青澀的年輕人,缺乏翻譯或其他文字領域的經驗,翻譯馬恩著作所需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功底也不足。大家常常是先從俄語譯起,再學德語。他們畢生學習不止,在工作中成長。他們對文字的“倔強”,他們認定的“意思正確,譯文通順”的翻譯原則,都經過作者的書寫,生動再現于世人面前,對于我們當下的翻譯工作,具有啟示和警醒作用。
報告文學并非歷史文獻,事實是骨骼,文學才是其血肉。這決定了報告文學寫作,既需腳踏實地,以史實為依據,又需展開想象的翅膀,傾注文學的心力。兩篇作品除了提供事實,還給讀者以知識——含有動人情感、具有整體性的有機知識,這要歸功于文學。文字功力是寫作者能力的試金石??祹r展現出對文字的高度駕馭能力,他筆下的市井風貌和自然風景很有特色。他寫水患時的南方,“水色與天色齊一,像是被草木灰涂抹了一般”;他寫日機轟炸后的天津,“突然間變成一張黑白照片,煙云蔽天”。這些細節具有沖擊性,給人以在場感。康巖的文字富于力量,恰與他所寫的風起云涌的時代合拍。
顧錦屏、張鐘樸是中央編譯局的兩位翻譯家,他們的故事映射出中央編譯局的身影。他們參與翻譯的馬恩著作,包括《資本論》《反杜林論》等,堪稱定本,至今仍被廣泛閱讀。豈曰無碑?譯著就是他們的豐碑。康巖的報告文學,正是向這些默默無聞的翻譯家們的一次致敬。
(作者系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 2024-11-24清華簡與《古文尚書》真偽
- 2024-11-21【文化評析】加強書寫教育 領略漢字之美
- 2024-11-21舊書為何成“新寵”
- 2024-11-20《嶺南醫道》:叩問先賢來時徑,尋根嶺南醫道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