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67歲老牌詩歌刊物發展之路越走越年輕,《詩刊》社主編李少君:
讓詩歌與時代同頻共振

1957年1月,《詩刊》創刊號刊登了毛澤東同志的18首詩詞。此后,朱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也曾在《詩刊》發表作品。《詩刊》也是新詩創作和發表的重要陣地,艾青、賀敬之、郭小川、卞之琳、余光中、舒婷等的代表作都曾登上《詩刊》。《詩刊》的歷史,可以說是中國當代詩歌發展的縮影。
這份由中國作家協會主管、主辦的老牌詩歌刊物,當下的發展之路卻越走越年輕。
今年初,《詩刊》大膽改版,根據讀者的需求擴展欄目、增加傳播渠道,廣受好評。10月,《詩刊》社第40屆青春詩會在河南開封舉行,不少年輕詩人通過這一平臺脫穎而出。日前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采訪時,《詩刊》社主編李少君表示,《詩刊》始終保持與時代的緊密聯系,讓詩歌走進更廣泛的讀者群體,成為新一代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敏銳識變 打造廣闊平臺
李少君17歲考入武漢大學,19歲參與創立“珞珈詩派”,21歲到海南闖蕩。在《海南日報》,他擔任周末版副主編兼讀書版主編,以一支筆撐起一個個版面。他也曾掌舵《天涯》雜志長達10年。他創作的詩歌《傍晚》《神降臨的小站》等入選大學語文教材,英文詩集《我是有大海的人》《碧玉》等在英國、美國出版。
2014年,李少君來到《詩刊》社任副主編,2018年起任主編。這一階段的《詩刊》逐漸走向平民化和大眾化。“大量打工詩人在《詩刊》上嶄露頭角,我們致力于為基層詩人創造一個更加包容和廣闊的平臺。”
面臨新的形勢,李少君敏銳地意識到《詩刊》在兩個方面需要加強。其一是理論評論問題。由于各種原因,《詩刊》理論評論有所弱化,他有意識地在這方面開展工作,《詩刊》也因此成為文學界最早對新時代詩歌進行較深入討論的雜志。
其二是翻譯工作滯后的問題。李少君告訴記者,《詩刊》一直設有《國際詩壇》欄目,但更關注已故國際詩壇名家的作品。他認為,《詩刊》要與世界保持同步,必須翻譯當下活躍在國際詩壇上的詩人的作品。讀者后續的反饋,也印證了加強當代國際詩壇詩歌翻譯的必要。
融媒傳播時代,詩歌的創作、傳播、評價等都發生了變化。對此,《詩刊》社積極應對,從單純的詩歌雜志發展為容納《中華辭賦》雜志和中國詩歌網的綜合平臺。“中國詩歌網作為具有影響力的詩歌平臺,包括微信訂閱用戶和網絡注冊用戶在內,我們的用戶已超過160萬。”
全新改版 呼應時代之需
《詩刊》2024年的頭等大事,就是改版。
2023年7月3日,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張宏森與《詩刊》社的有關同志進行了座談,對《詩刊》社提出了“領一代詩風、開詩壇生面、樹詩歌正氣、融新詩萬象”的四點要求。他要求,以《詩刊》改版為契機,塑造詩歌發展的新格局,引領詩歌創作方向,努力推進中國詩歌的現代化進程。經過半年多的籌備,《詩刊》于2024年實現全新改版。
從2024年第1期開始,《詩刊》由半月刊改為月刊,每期頁碼為208頁。《第一現場》《大家閱讀》《長調歌行》《雙子星座》《百家詩論》《數字詩界》……豐富的欄目讓人耳目一新。
李少君談道,改版工作經歷了諸多艱辛,前后進行了十幾次修改。中國作家協會將其視為年度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多次召開會議進行研究。“例如封面設計,我們提出了二三十個方案,最終才形成了如今的封面樣式。《詩刊》的改版不僅僅是一本雜志的事情,也是中國作協全力推進的成果,更離不開全國詩歌界的共同努力。”
在李少君看來,改版后的《詩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體現了時代性。改版后的第一個欄目就是擁有將近50頁篇幅的《第一現場》,它著重關注新時代的氣象、生活與故事,展示富有詩意的內容。李少君表示:“我們希望在第一時間向讀者推薦那些能夠呈現新時代精神、展現山鄉巨變與人民生活狀態,同時蘊含深刻生活感受和生命體悟的詩歌。所選擇的作品均出自素人詩歌創作者之手,通過深入發掘勞動中的詩意,充分體現人民的審美情趣。”
展現時代性的另一面,就是積極擁抱新媒體。在新媒體時代,除了傳統的創作方式,許多詩人在微信公眾號、微博、B站、快手和小紅書等平臺上寫詩,并吸引了大量粉絲。《數字詩界》欄目正是致力于在這些數字化平臺上發現優秀作品并進行展示。
李少君告訴記者:“我們還精心打造了《中國詩歌網每日好詩直播》這一特色欄目。從每日3000余首投稿中甄選佳作,以直播形式呈現給觀眾,并在《詩刊》上刊發。這一舉措不僅使詩歌創作與傳播保持了高度的時代同步性,也讓《詩刊》與讀者在精神層面實現了同頻共振,為詩歌的蓬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開放自信 以詩溝通世界
自主、自覺、自由、自信,是《詩刊》開拓未來的姿態。“這不僅要求詩歌在文化上充滿自信,在傳承中不斷創新,更需要具有包容開放的胸懷,融匯多元,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李少君說。
他認為,《詩刊》的氣質應具備包容性的特點,要與時代同頻共振,真正反映人民的心聲和時代的呼聲。“對內對外,《詩刊》都要展示出富有生命力的一面。”
隨著中國詩歌網日益成為展示中國詩歌的重要窗口,海外讀者可以通過這個窗口感受中國詩歌的魅力。“網站特別開設了《漢詩英譯》欄目,及時將近期中國詩歌中的優秀作品譯為英文,推向廣闊的國際舞臺,為中國詩歌走向世界架起橋梁。”
平臺的責任在于培養人才。李少君介紹,今年《詩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大量推出主題性詩集,為更多年輕且有實力的詩人搭建平臺。為此,他們聯手中國言實出版社重點打造了詩歌品牌“新時代詩庫”,由吉狄馬加、李少君、王冰、霍俊明、陳先發、胡弦和楊慶祥組成編委會,旨在推出具有新時代意象和美學風范的主題性詩歌創作成果。推出的首部詩集——劉笑偉的《歲月青銅》,一舉榮膺魯迅文學獎。此外,“青春詩會”面向青年詩人推出的“詩叢”中涌現出大量優秀的詩集作品,為后續的出版提供了內容支撐。
《詩刊》還致力于翻譯出版,其推出的譯作深受國內外出版社和讀者的喜愛,其中不少譯本多次再版,進一步擴大了中國詩歌的國際影響力。“我們希望《詩刊》能夠為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作出更大的貢獻。”李少君說。
- 2024-11-18馬國馨:建筑師要從理想主義者變成現實主義者
- 2024-11-14阿來:愿大家面前的道路都是筆直的
- 2024-10-25韓江:書是不斷擴張的生命體
- 2024-10-21葉兆言:好的小說讓人帶著笑含淚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