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關注“高科技”現象到注重“高質量”發展——人工智能如何加速賦能科技出版
人民郵電出版社子品牌異步社區組織“AI大模型面對面”技術沙龍。 武少波 攝
AI的迅猛發展帶動各行各業發生著變革,科技出版行業也不例外,無論是內容生產還是營銷宣傳,越來越多出版人參與其中。
在近日舉行的2024中國編輯學會科技出版強國建設研討會上,與會科技出版人深刻地感受到,在科技出版行業,新質生產力的應用正在深刻地改變著產品的生產、傳播和消費方式。從關注“高科技”到注重“高質量”,科技出版社對于新質生產力的學習與應用正經歷著不斷深化、落地的過程。對此,《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采訪了相關科技出版人,暢談人工智能賦能科技出版的思考與實踐。
認知:科技賦能出版產業鏈成共識
過去5年,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部分暢銷書的銷量從每月千余冊提升至最高單月14萬冊。“近年來,蘇科社緊跟新媒體浪潮,新媒體營銷成績顯著。這一成功不僅由于圖書自身的高品質,也得益于精準的營銷策略和物流布局的支撐。”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圖文出版中心副主任李瑩肖說。
“強國少年高新知識叢書”銷量12萬套;《0-3歲嬰幼兒家庭早教游戲全書》總銷量95萬冊,其中抖音銷量42萬冊;《喚醒孩子的內驅力》銷量22萬冊……蘇科社的編輯根據用戶畫像和目標場景設計精準的傳播內容,從而推動圖書銷量大幅增長。這是廣大科技出版社緊跟科技潮流,將新技術賦能科技出版的一個縮影。
實際上,和其他出版領域一樣,不只是營銷宣傳,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出版全產業鏈的影響均有涉及。
人民郵電出版社科技出版中心總經理王威重點談道,在內容創新方面,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科技出版開拓了全新賽道,由此催生了眾多系統的知識需求。科技出版應緊密跟隨科技前沿,深度挖掘專業內容,展現專業領域的核心價值,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同時,積極促進跨學科融合,鼓勵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合作,為讀者構建更廣闊的知識視野和更全面的知識體系。
“受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革命持續發展的影響,科技出版行業在知識生產、知識傳播、知識應用方面都有了新的嘗試和變革。”人民衛生出版社人衛智數公司總經理賈曉巍具體解釋道,在知識生產方面,一些出版社利用人工智能輔助編輯進行選題策劃、編寫潤色、稿件審讀等工作;在知識傳播方面,一些出版社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用戶進行畫像,通過平臺流量的引流,精準推送產品與服務;在知識應用方面,一些出版社將知識與應用場景結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實現了虛擬仿真教學、臨床決策智能輔助等新的應用創新。
科技出版在出版領域向來緊跟技術潮流。當下,廣大科技出版人對新質生產力經歷了從認識到學習,再到結合自身進行應用的完整過程。談到這種認知的不斷深化,王威介紹說,起初,人們對“高科技”極為重視。從去年開始,多數科技出版社便聚焦大模型技術及其在出版行業的應用。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和應用的逐步落地,人們開始關注高效能,通過業務流程再造和組織架構變革,釋放新質生產力所帶來的活力。近期,由于外部市場的變化,人們更加關注收入與利潤,將“高質量”置于較高的位置。可以說,人們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解與應用是逐步深化、逐步落地的。
應用:正進一步落地,但仍需系統規劃
當下很多科技出版社為推動編輯盡快掌握AI工具賦能出版,作出了不少努力和實踐。
近兩年來,蘇科社舉辦了多場人工智能學習及交流應用培訓,內容涵蓋編輯端(文字審校、潤色和內容勘誤、競品分析、選題材料撰寫及文案策劃)、美編端(封面設計、海報設計和插圖設計等)、營銷端(文案撰寫和物料設計,數據分析與個性化推薦策略制定等)。
人郵社對新質生產力的適用與掌握也極為重視。王威介紹,在學習培訓方面,該社定期組織涵蓋人工智能技術在編輯工作中的應用、大數據分析與內容策劃、數字化出版流程等課程的培訓,邀請行業專家及內部技術骨干授課,確保出版社全體成員系統學習新技術工具。在組織機制方面,人郵社內部建立了由社領導掛帥的虛擬組織,研究新質生產力發展規劃,自上而下推進人工智能落地。同時,跨部門成立人工智能應用小組,將10多名富有想法和行動力的年輕編輯組織起來,共同學習、運用AI,探討AI選題并制作AI產品。為了激勵年輕人獻計獻策,單位還組織“金點子大賽”,為大家展示學習成果提供平臺。
目前,人工智能在科技出版領域的應用效果如何?李瑩肖介紹,就目前的體驗來看,AI工具在有標準答案的簡單編校問題、基本的插圖繪制等方面表現較為出色,而對于一些創造性的工作尚無法給出滿意結果,甚至說離滿足任務需求還差得比較遠。例如,科普圖書中需要設計的復雜原理圖,撰寫多維度的競品分析等,完全超出了目前AI的能力。“不過隨著大模型的訓練,AI實現從狹義向通用的轉變,相信AI能夠在科普出版策劃、創作、編校、營銷的各個環節得到更廣泛和深度的應用。”李瑩肖說。
推動AI在科技出版各環節取得更廣泛和深度的應用,背后離不開出版單位在此領域的持續耕耘。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盡管目前一些科技出版社都組織了相關的技術培訓,或者邀請行業專家分享經驗和最新技術發展,相關應用取得一定進展,但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如還缺乏系統規劃和強有力地推動。其中一個現象就是,出版各環節的應用目前還處于自發學習階段,只有個別人員主動將其應用于日常工作之中,大部分人出于職業慣性,使用頻率較低。
對此,廣大科技出版人都一致表達了這種亟待改變的緊迫感。“以我負責的‘魯科高教’融合出版項目為例,紙質書的出版已遠遠不能滿足讀者對內容獲取的需求,數字工具和平臺徹底改變了創造和傳播教育內容的方式。”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高等數學融合出版項目組負責人段琰認為,每一次技術的應用都是通過創造新的市場渠道、新的營銷模式以及新的產品用戶取得成功的。“我們現在迫切需要的是具有調整和適應的能力,以豐富的內容資源和強大的學習能力,讓出版業逐漸成為新工作的適應者和新平臺的建造者。”
創新:應健全保障機制,建立全面數字化體系
如何推動科技出版應用AI取得長足的發展與突破?當下推動科技出版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什么?“我認為核心是人才隊伍建設。”“我們要從讀者對科技出版的需求出發,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的出版生產關系,打造新的出版高地,實現科技出版高質量發展。”英大傳媒投資集團中國電力出版社教材出版中心主任助理張富梅談道,面對這種變革,首先就是要引導編輯從思想上轉變,通過各類培訓或AI工具的引入,提升編輯的數字化素養,鼓勵編輯研究、掌握和使用新質生產力形成生產。
多位受訪者表示,人才是推動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求,要充分發揮人的積極作用,樹立用戶思維,保持終身學習的心態,快速適應AI時代的各種變化,始終致力于引導以及滿足用戶的需求,建立相關的考核機制和全面的組織機制。
“新質生產力不僅是技術上的革新,更是生產方式、組織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全面變革。”賈曉巍認為,“單純地強調編輯掌握新技術是不切實際的。傳統出版以圖書為中心的編、印、發生產組織模式和評價激勵制度,一定程度會制約編輯參與新技術的應用和創新。”賈曉巍建議,具備條件的出版社應該構建新的以數字互聯網服務為中心的內容生產、服務運營、技術研發組織體系,制定新的考核和激勵制度。
段琰表示,這種激勵政策具體可包括,設立與新技術應用相關的績效指標和獎勵機制,鼓勵編輯通過創新提升工作效率和內容質量;提供資金和資源支持編輯提出的創新項目,鼓勵探索和應用新技術;建立內部創業孵化機制,支持有潛力的技術和內容創新項目;設立輪崗或交流項目,讓編輯在不同崗位上獲取更多新技術應用經驗。
“在一個互聯網高度發達,全民以及人工智能參與內容生產的社會中,必定會出現內容低質、失范、無序、冗余、侵權、安全等大量問題。”賈曉巍強調,科技出版仍將是高質量內容的來源之一,同時對于人工智能的知識安全性問題也將發揮基礎性作用。這要求科技出版更要以內容質量為生命,以場景化應用為中心,建立能夠應對數字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技術持續發展的知識生產、運營的數字化體系。
- 2024-12-09不僅是閱讀空間,還是青年“活動場”、科技“體驗場”、親子“促進場”——實體書店探索更多新業態
- 2024-12-02構建中國特色世界領先的出版學理論體系
- 2024-11-24復旦大學為教學生怎樣學習,專門出了本書
- 2024-11-21版權貿易推動中外文明互鑒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