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浙江日報》《親歷》專欄:
到群眾中去,到新聞現場去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浙江日報》有這樣一支記者團隊,他們永遠在現場,并在不同的場景之下轉換著角色——有時候是工程師,有時候是快遞員,有時候是農民,有時候是工人……他們在新聞現場的身份取決于采訪對象,采訪對象是什么,他們就是什么。因為他們要跟群眾同勞動、共甘苦,親身體驗采訪對象的工作和生活,在親歷中捕捉時代脈動,記錄時代印記。他們就是獲第34屆中國新聞獎新聞專欄類一等獎的《浙江日報》專欄《親歷》的主創人員。
我們為什么要親歷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即時通信功能的豐富以及檢索工具的加持,使新聞素材的可及性大為提高。這些技術手段在大大方便新聞工作者的同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那就是有記者因此放棄了新聞現場,滿足于二手甚至三手素材,由此生產出來的新聞產品往往缺乏生命力。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浙江日報》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宣傳思想工作戰線的同志要不斷增強“四力”的重要指示,在近年來的改版中創設了《親歷》專欄。《親歷》定位為沉浸式體驗報道新聞專欄,要求記者以第一人稱、第一視角采寫新聞,以此作為推動采編人員踐行“四力”的抓手,展示踐行“四力”成果的陣地。設立之初,編委會就要求以名專欄的標準來辦好《親歷》。
《親歷》堅持推動采編人員走轉改,在親歷中捕捉時代的脈動,講好浙江人民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的生動故事,挖掘浙江人民圍繞中央、省委中心工作的創新實踐和基層探索,體驗人民群眾的火熱生活。該專欄自2019年元旦創設以來,已刊發500多期、1000余篇稿件,涌現了一大批有現場、有體驗、有感悟、引發讀者強烈共鳴的佳作,文字報道和相關短視頻被人民日報客戶端、人民網、新華網等主流平臺和騰訊、搜狐等眾多頭部商業平臺頻頻轉載。專欄還推出多組系列策劃,打出融媒產品“爆款組合拳”。
沉浸在現場“活魚”更新鮮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報道無故事、無細節、不接地氣,毛病往往出在采訪上,而且十有八九是因為記者離新聞現場太遠。與一般現場新聞不同的是,除了所見所聞之外,《親歷》專欄要求記者親身體驗。因此,專欄主創人員拒絕浮光掠影,積極深入山村海島、企業學校、社區街道。
炎炎夏日,他們在浙南山區翻山越嶺,與電力工人一道巡查輸電線路;新春佳節,他們住在重點工程建設工地,與工人一起加班加點;他們遠赴四川阿壩、新疆阿克蘇的村寨和牧場,參與浙江的對口支援工作。
正是因為永遠在現場,并親身體驗采訪對象的工作和生活,記者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新聞現場的一部分。為了通過擠駝奶這一親歷載體報道浙江的援疆工作,我們的援疆記者頭頂沙塵暴,7次從駐地趕赴浙江參與建設的阿克蘇地區柯坪縣駱駝養殖基地蹲點。在親歷過程中,記者頭發、衣服沾上一團團駱駝毛,腳底踩著駱駝糞,用所見所聞所悟寫出了情真意切的援疆故事。有年輕的主創人員說,就像沒見過大海的魚,不會感受到池塘之小,親歷的采訪是五感交融的,當經歷過沉浸式體驗帶來的那種震撼,就不會再允許自己在專業上有所懈怠,甘當一個文字“搬運工”。
有了現場切身感悟,記者采寫的稿件不但讓人身臨其境,而且有了強大的感染力,能讓讀者產生共情,還能引發行動。浙江舟山群島因為大海阻隔,偏遠海島之間往往“非舟楫不能往來”,尤其是地處嵊泗列島偏遠位置的枸杞島,開展郵政投遞服務難度很大。欄目記者從舟山本島出發,輾轉兩班船,單程歷時近5小時,漂洋過海遠赴枸杞島,花了整整4天時間體驗老鄉郵員孫杞的工作。“半小時搬了幾千斤”“退休的扁擔”“兩代人接力”,一個個鮮活的場景,盡展鄉郵員工作的酸甜苦辣。該稿件刊發后立刻登上微博話題,在郵政界及舟山當地黨政機關中廣受好評,不少黨員群眾受到感召,主動投身到支援偏遠海島的隊伍當中。
正所謂“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深情”。親歷敘事需要的不是太多的技巧,而是質樸平實的文風。因為有了堅持行走的雙腳、第一視角的觀察、與人民群眾共情的思考,筆尖自會流淌出生動的故事,更具直抵人心的力量。
編輯牽引全員協作
當下,快手、抖音等自媒體平臺上,全民都可以進行自我表達。對于新聞的接收者來說,清晰、快速、直接地獲取他人的經歷易如反掌。對于《浙江日報》來說,親歷不僅僅是“親歷”而已。如果記者只是為親歷而親歷,報道就會淪為空洞的流水賬,專業性和導向性無從體現。
浙江日報全媒體編輯中心欄目編輯部負責《親歷》專欄的選題篩選、策劃、編輯、出版,可以說是這個專欄的“主理人”。與其他專注特定報道領域的專欄不同,《親歷》報道范圍非常廣泛,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黨建等題材,只要能生動反映來自基層的改革創新、記錄時代變化的細節、傳遞群眾真情實感的選題,都在專欄的視野之內。欄目編輯部加強編輯牽引,選題緊跟時與勢,堅持以小切口、小故事反映大主題,每一篇親歷稿件都是在時代主題引領之下,在一個具體而微的場景中展開。換言之,記者親歷的現場,一個個小場景就像一面面“透鏡”,幾乎可以觀照社會發展、時代變遷的所有方面。
策劃能力是編輯部門的看家本領,加強策劃也是維持、提升專欄水平的必要條件。一月一個小策劃,三月一個大策劃,是欄目編輯部的工作常態。比如,2021年底和2022年春節,欄目編輯部分別推出《我們是“浙”樣的幸福》和《新春走基層·我來當助手》兩個相互呼應的策劃。《我們是“浙”樣的幸福》系列報道挑選數字化改革、城際軌道交通、醫學檢驗檢查互認共享、村集體經濟發展、教育“雙減”、鄉村振興等普通民眾可感可知的話題,反映一年來浙江省在切實增進民生福祉方面做了哪些實事、取得了怎樣的成效、給老百姓帶來了哪些獲得感和幸福感,用記者親身經歷印證了省委中心工作的實效。
在報道方式上,欄目編輯部謀傳播“出圈”。大批報道采取“文字+視頻”的融媒體報道方式,擷取親歷現場最抓眼球或最動人的片段,制作成創意短視頻,于稿件見報前在浙報集團的客戶端首發,并同步分發至抖音、微博、微信、百度等新媒體平臺,多渠道推送,從版面“破圈”,一些稿件影響面很大。
親歷報道不是新生事物,也常見于其他媒體,但《浙江日報》為此特設專欄并已堅持了5年,體現了全媒體時代黨媒的責任與堅守。在這個過程中,隊伍得到了錘煉,采編部門的“策、采、寫、編、發”技能得到了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得到了增強。獲得中國新聞獎后,如何把《親歷》常辦常新,在思想性、年輕態、人文味上做提升,將是專欄主創團隊今后的主攻方向。
(作者系浙江日報全媒體編輯中心欄目編輯部主任)
- 2024-12-18以閱讀悟思想、育新人、興文化、見世界
- 2024-12-18《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
- 2024-12-18《潮起河之南》首發式在鄭州大學舉行
- 2024-12-18《簡牘學文庫》暨編纂出版項目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