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兒童文學如何觸及心靈的震顫與蕩鳴——讀肖云峰新作《一個人的賽跑》

兒童文學的旨歸之一,就是要創造、展現和啟迪廣闊的、深邃的、具有無限可能性的心靈世界。好的兒童文學作品,就是可供孩子們搭乘的一條自由進入個人神秘精神世界、社會歷史文化復雜世界的渡船。在這條船舶之上,自我尋覓、自我確認與心靈的不斷成長豐盈,成為一路的航標與燈塔,成為命運旅途的目的地。深淵或天堂,系于一念之間。
肖云峰最新推出的《一個人的賽跑》(晨光出版社)用細膩的筆觸,采取了“生活流”的敘事方式,藝術性地復刻了少年的校園體育生活。小說用孩子丁貝樂的“害怕”,特別是對于體育課的“奇葩恐懼癥”結構全書,用第一人稱酣暢淋漓地對個體經驗進行觀照與探究,構建起內心化視角的藝術創作空間。這也從心靈層面穿透了洞察兒童教育的窗欞,從而有效表達了作者對體育在教育事業和兒童成長歷程中獨特價值的深沉思考。這種敘事方式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因為它觸及了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可能經歷過的恐懼和挑戰,傳遞出作者對兒童成長的理解與闡釋,凸顯出作者對當下中國具體而微的生活情境的現實關切。
《一個人的賽跑》選擇了進入心靈世界的交通樞紐級的入口——“恐懼”。亞里士多德曾將恐懼定義為“一種由于想象,有足以導致毀滅或痛苦的、迫在眉睫的禍害而引起的痛苦或不安的情緒”。恐懼作為兒童文學創作的核心主題之一,在技術層面常常被視作一種敘事工具,通過創造緊張和沖突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丁貝樂的“害怕清單”不僅為讀者展示了一個充滿恐懼感的氛圍,成為故事發展的動力,引導讀者跟隨主角一起經歷挑戰和成長。在更高的維度上,恐懼其實反映的是個體內心沖突和欲望的延伸。通過文本的孕育,孩子內在的恐懼被有效地放大和深化,從而產生廣泛共鳴。
肖云峰在小說開篇用一章來描寫丁貝樂的“害怕清單”:恐高、怕蟲子、怕死、怕黑,這些清單用第一人稱來講述活潑有趣的小故事,使得故事更加真實,讀者能夠近距離體會到主角的感受和想法。肖云峰探討了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心理挑戰,如對未知的恐懼、對失敗的擔憂等。肖云峰在創作談中說:“改稿過程中,我做的最大的改動是把第三人稱改為了第一人稱,最終呈現出來的是以‘我’的視角來觀察、講述整個故事,去成人作者中心化,讓兒童主人公以主體參與模式推動故事發展進程。”這種敘事視角的改變,更加貼近兒童的視角,把故事框定在“我”的經驗范疇之內,而感情的抒發、理念的闡發則更是直抒胸臆,毫無疑問在對情感和思想理念的深入發掘和縱深發展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一個人的賽跑》中,恐懼不僅是個人層面的情感體驗,也被巧妙地編織進社會現實的背景之中,反映了特定時代的社會焦慮和文化沖突。這種處理手法使得小說的主題和深度得到了顯著增強。兒童文學作品中的害怕,自然不會僅僅拘泥于對未知世界的躲閃,更是會附著在社會發展進程的車輪之上,滾滾向前。就像小說中,教育政策開始對兒童體質健康管理考核,精準地照射到了恐懼體育課的丁貝樂,這是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的體現。小說通過丁貝樂的視角,展現了兒童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可能感受到的壓力和不安,從而引發讀者對于當代教育和社會環境的思考。作者巧妙地把這種國家意志與兒童視角進行了協調,達到了平衡。
面對新政策的出臺,校園中出現了兩種關于體質健康的理念分歧:楊老師引用了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的一句話: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會竭盡全力。而心動體育老師則信奉:只有第一名才值得銘記。不難發現,故事中蘊含著的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體育教育理念的碰撞本質上可以歸納為:我們應該更關注比賽的勝負,還是應該更關注人的成長和發展。這種沖突不僅是個體之間的,也是社會文化層面的,反映了社會對于成功、競爭和個人價值的不同取向。故事的結尾,又一次彰顯作者所秉持的理念,即朱自強教授反復強調的“兒童文學要張揚的應該不是‘王者’意識,而是‘強者’意識”。在楊老師給孩子觀看電影之后的討論課上,對時代的變遷與思想、價值觀念變遷的探討擴展到了更廣泛的社會生活經驗,使得小說具有了更深層次的精神向度和哲理寓意。
肖云峰擅長雕琢日常生活的紋理,從而呈現出“生活流”的敘事風格。在《一個人的賽跑》中,圍繞丁貝樂的“害怕”情緒渲染與鋪陳,作者構建了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故事世界。體育課上丁貝樂鬧出了各種糗事、笑話,有蛙跳時摔了嘴啃泥,有走隊列時左右不分,有騎自行車時不肯卸掉輔助輪,經歷了層出不窮的精神上的打擊和反抗。這種反復敘述使得這些場景成為“我”內心無法抹去的情感節點,在此周圍,生活的波紋層層疊疊,最終匯聚成為一面復雜的、斑斕的立體鏡像。這種以情緒結構故事的敘事手法,拉滿了情感張力的弓箭之弦,呈現出一種超越時間的心理體驗。美國文學評論家米勒在《小說與重復》中強調:“對一部小說的闡釋,在一定程度上要通過注意諸如此類重復出現的現象來完成。”事實上,小說文本對細節的糾纏,并不是為了讓我們記住故事或者某個細節,而是要引發讀者對故事或細節內蘊的體悟與沉思。通過意象的重復和變奏,細節的疊加,情緒的累積,意象的重影,在不同章節和場景之間建立了聯系,在文本中實現了制造懸念、推進敘事、前后呼應的匠心。這種技巧不僅增強了故事的連貫性,也使得主題和情感更加豐富和深刻。
恐懼直指內心,因此它可以告訴你:你是誰,你會成為誰。恐懼可以是一個自我發現的穿衣鏡,迫使丁貝樂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幫助他認識到自己的弱點和潛力。恐懼,揭示了他內心深處的不安和渴望,促使他開始自我審視,不斷探索成長的可能。丁貝樂直面恐懼和克服恐懼的航行之旅,才是小讀者們可以從中汲取到的滋補精神世界的營養液的真正源泉。體育課亦可以理解為一種意象,視作多元競爭與社會文化規訓的象征。體育課之外丁貝樂是優等生,來到體育課則轉變為一個孱弱的小角色,他在體育課上的表現與在其他領域的優秀表現形成鮮明對比。這種轉變和錯位加劇了他的情感和精神沖突。如何變強、如何脫離苦難,達到心理和情感的平衡,成為敘事張力的重要來源。
丁貝樂在體育課上的掙扎和努力,也是他在精神層面拔節生長、不斷蛻變的歷程。這不僅關乎身體、體育、比賽,更關乎心理和情感,是他抵達內心平衡時永遠繞不開的航線。心動體育老師與爺爺體育老師都采用了同樣的動作,幫助托舉著丁貝樂讓他免受傷害,因此二人的臉在他心目中“竟然詭異地重疊在了一起”。至此,教育理念不同的老師形象,在對孩子們的關心關愛上得到了完美的統一,他們的呵護和愛給了丁貝樂精神上的支撐力量。“霎時間,我的身體沒那么僵硬了,力氣也漸漸回來了,站得也更穩了,真像是腳底下生了根似的。”楊老師也曾告訴他:“去做,就是往上爬,只不過輸沒有贏爬得那么高,不過我覺得輸啊,它定義出的是我們自己的高度。”這些關愛與鼓勵促使丁貝樂對失敗有了更深的理解,他開始接受失敗作為成長的一部分,而不是終結。他逐漸克服了身體的僵硬和內心的恐懼,通過堅持不懈和勇敢拼搏,為班級贏得了寶貴的分數,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從中實現了自我的精神成長與重塑。
《一個人的賽跑》,展示了一個孩子如何在面對恐懼和挑戰時找到自己的力量和方向,通過細膩的筆觸描摹了家庭與校園的溫情,提供了關于成長、勇氣和自我發現的洞見。小說投射出當代社會對兒童的期待和壓力,成為既植根于時代與社會現實的鏡像,又投射和超越了現實的曠達與幽遠,是一部觸及了兒童成長心靈深處的震顫與蕩鳴的優秀作品。
(作者系魯迅文學院副院長)
- 2025-01-15提升孩子閱讀與寫作力,《蘇梅閱讀寫作課》由現代出版社出版
- 2025-01-15《我那些成長的煩惱》告訴孩子懂得責任
- 2025-01-15上一堂“藏在童話里的閱讀寫作課”,讓讀寫更快樂
- 2025-01-13《雷池漁歌》:扎根中國神話的少兒科幻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