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珍視我們腳下的土壤(序與跋)

《鮮活的土壤》:朱永官、陳正、陳能場、楊順華著;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當我們仰望星空,遐想宇宙之深遠和神秘的時候,我們可曾想過,腳下這片土壤所孕育的萬物生命?
當我們舉目遠眺山川之悠長,領略自然界異彩紛呈的動物和植物的時候,我們是否相信,腳下的土壤正在呵護著地球上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當我們圍坐在餐桌前享受一日三餐,品嘗美味佳肴的時候,我們是否知道,人類十有八九的食物最終源自我們腳下的土壤?
土壤,從遠古開始就和地球一起演化。土壤和生命相伴而行,推動了地球生態系統的繁榮和多樣,由此,土壤從開始就具備了其自身獨特的價值——地球生命體必不可少的“皮膚”。
土壤的形成與發育是極其緩慢的。據統計,每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成百上千年的時間。土壤的發育過程還記錄了地球演化的歷史,通過研究地球上不同土壤的性質我們可以反演地球的過去。
地球正是有了土壤這層“皮膚”,植物才能扎根生長,進行光合作用,從而為地球上各種生命,包括我們人類在內,提供繁衍生息所需要的養料。
正因為土壤直接或間接地為人類提供食物,所以,土壤“吃”什么,我們就吃什么。土壤污染了,我們的食物也將由于污染物從土壤向食物鏈的傳遞而被污染。倘若我們掠奪性地利用土壤,土壤就會變“瘦”或“生病”。土壤不健康了,植物就無法健康生長,我們就會挨餓或營養不良。
土壤作為地球的“皮膚”,還有數不清的生態環境功能,如涵養水分、凈化水質、消納污染物等。土壤通過維系復雜多樣的地下生態系統來支撐整個地球生命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其豐富的基因庫。
土壤又是地球溫度的“調節器”之一。土壤里存儲的碳約是大氣中的3倍。土壤通過促進植物生長和調控微生物代謝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并儲存在地下,有效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相反,不合理地利用土壤會導致碳的過度排放,對全球變暖推波助瀾。
土壤甚至還是人類的“藥箱”。土壤中的微生物通過合成和分泌多樣的次生代謝產物實現個體間相互作用,包括制衡或抑制周圍微生物的生長而使自己獲得更多的資源。有些次生代謝產物因此可以成為治療人類傳染性疾病的抗生素藥物。人類對土壤中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的研究只是冰山一角,有待我們去不斷挖掘。
土壤,從來就是默默地躺在我們腳下,總是那么低調卻又如此博大地鋪展于廣袤的地表。土壤,看起來如此平凡,以至于人們對它習以為常,甚至認為土壤之存在是理所當然的。只有當我們看到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導致水土流失、土壤板結硬化、沙化石漠化以及污染而導致寸草不生時,我們才意識到土壤之珍貴、偉大!
本書正是受土壤勃勃生機之啟發,通過講述土壤與生命的故事來喚起更多的人關注土壤,熱愛土壤,研究土壤,保護土壤。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本文為《鮮活的土壤》一書序言,本版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 2025-01-10紅色出版的珍貴見證
- 2025-01-03【2024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干部學習書單(經典篇、熱門篇)
- 2024-12-24撒希望的種子——讀何南《在希望的田野上》
- 2024-12-26王樹增出版新作《天著春秋》,“戰爭系列”首開古代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