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作家筆下的多彩年俗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蘊含著新生、復蘇、春之將至、欣欣向榮等美好寓意,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寄托。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往往喜歡圍繞春節寫下動情文字。在筆者主編的《印象春節:文學大家談中國傳統節日》一書中,一批作家用他們的筆觸勾勒出多彩的年俗。
李約熱筆下的廣西年俗別具風情,圩日賣年豬、節前殺年豬以及年關時賣柴火的熱鬧情景躍然紙上:“這個日子非同尋常。只要稍稍側起耳朵,就會聽到市場上嗡嗡的人聲比去年高了很多,最刺耳的聲音主要是由豬仔行傳來……”這些質樸而生動的描寫,勾勒出當地濃郁的節日氣息和生活百態。
徐則臣深情回憶祖父寫春聯的情景,細膩入微:“寫春聯是個慢活兒,祖父又老派,相信慢工出細活兒,所以更慢。因為慢,十月份就得開工。祖父慢條斯理地折好紅紙,裁成一條一條,寬的寫上下兩聯,窄小細長的做橫批,寬大四方的寫上一個個福字……祖父戴著老花鏡,坐在槐木桌前,螞蟻搬家一樣寫一副副對聯。”將傳統的寫春聯習俗中的那份專注與虔誠展現得淋漓盡致,傳遞出春節的文化底蘊和家庭溫情。
在春節的年俗文化中,美食不可或缺,且因地域和時代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葛水平筆下,臘月里巧媳婦們大顯身手做面食,文字間仿佛彌漫著麥香與海鮮交融的誘人氣息:“臘月里的巧媳婦們把麥子面做成各種形狀的海產品,讓面食也帶出海鮮的滋味兒。”龍一也在其作品中展現了充滿生活氣息的春節美食準備過程:“媽媽上半天班,午后回來,炒花生、瓜子,用昨夜發好的黑面蒸饅頭,剁白菜,煉豬油。剁餡剩下的白菜疙瘩切片腌起來,明天早上喝粥時點上醋,爽口。豬油煉好了,油渣金黃,撒上一點細鹽,夾在饅頭里吃……”
胡學文則聚焦“炸貨”這一北方春節常見美食,詳細介紹了河北蔚縣的特色炸貨:“作為食物的主角,‘炸貨’在臘月的中下旬陸續登場。炸糕、炸油餅、炸麻花、炸麻葉、炸果蛋、炸江米條等。糕為黃米,黏性大,蔚縣所產最佳。余皆為小麥粉,但又有品次,如麻花用最好的面粉,而果蛋最次,口感自然有區別。油多為胡麻壓榨,俗稱麻油……”張楚筆下的炸油糕制作過程同樣引人入勝:“糯米買來,先要用家里的小石磨碾碎,再馱到村頭的面粉廠磨成細粉,然后用開水和勻,倒進白色面袋,紅繩扎口……糯米面又黏又硬。打碎的紅豆蒸熟攪拌了,摻上了碎花生和糖精,熱氣騰騰的,聞一聞,就能聞到紅豆的腥氣和氤氳著的糖的甜味兒。”
新年穿新衣也是春節民俗中的重要傳統,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它既代表著辭舊迎新,又寄托著對富足生活的向往和對美的追求。東西在《春節,曾經的生活樣板》中回憶道:“出貨后,她(指母親)便到供銷社買數尺新布,拿到庚英表姐所在的公社車縫組,請她縫制三套新衣。他說,‘其中一套是我的,往往做得比身體寬松,以便來年我長個頭兒后還能繼續使用。’”這種做法反映出過去人們在物資相對匱乏時期的節儉與對生活的精打細算。徐貴祥在《紅花褂》中講述了一段童年趣事:小時候,他的服裝主要是撿他姐姐的,為此經常受到同學們的取笑。于是,他特別渴望在新年有一件自己的新衣。新衣真的有了,卻又是一件紅底白花的花褂子,“我滾地大哭,寧死不穿花褂子,我可背不起‘假丫頭’的黑鍋’”。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春節原有的一些年俗也發生了變化。正如徐則臣所說:“今天,我們已經過上了像過年那樣的物質生活,春節的講究即它的展示性卻漸漸地淡出了,也就是它的示范功能和憧憬功能正在弱化……但如何讓精神生活飽滿而且遞進,說白了就是如何讓我們更多的愿望得到滿足,卻是必須面臨的另一道命題。”這也引發了我們對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深刻思考。
?。ㄗ髡撸豪?nbsp;浩,系河北省作協副主席)
- 2025-01-23少年兒童新聞傳播的價值與策略
- 2025-01-23“藏書于民”,讓舊書煥發新生命
- 2025-01-23老年閱讀,不僅僅是變大字號
- 2025-01-15中華書局講述“三全本”前世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