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因寫作而豐盈——讀《馮俐劇作選》
作者:方標軍(江蘇省藝術評論學會會長)
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馮俐劇作選》,上中下三卷百余萬字,其中劇本部分七十余萬字。該書文學性、可讀性、實用性都很強,對青年戲劇從業者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參考書,我也從中受到諸多啟迪。馮俐是國家一級編劇,曾任中國煤礦文工團創作員、團長助理、副團長,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副院長、黨委書記,現任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黨委副書記。閱讀這套劇作選,我認為有這樣幾個特點:
“跨界”于大戲劇?!恶T俐劇作選》涉及現實題材、歷史題材、幻想題材,有正劇、悲劇、喜劇等。上卷以大型舞臺劇為主,收入十部話劇、歌舞劇、舞劇、音樂劇、清唱劇和一部廣播劇。中卷以各種短劇為主,收入四十三部戲劇小品、音樂短劇、綜藝短劇、電視短劇、廣播短劇和兩部電影劇本等。下卷清一色兒童劇,收入十一部成長戲劇、獨角戲、中國偶與肢體劇、親子音樂劇、現實題材童話劇和歌舞劇等。馮俐是一位才華橫溢又無比勤奮的劇作家,獨立編劇的大型舞臺藝術作品有:話劇《人跟人不一樣》《高山巨人》《好人叢飛》《天使的祝?!罚爬傥鑴 都t樓夢》,兒童劇《山羊不吃天堂草》《木又寸》《小蝴蝶的媽媽在哪里》《貓神在故宮》,等等。她還為中影集團、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等多家機構創作電視劇《北京夏天》《穿越時空的愛戀》《我愛我家》等二十余部近三百集,出版長篇小說兩部、散文集一部、評論集一部、繪本三部以及雜文、隨筆若干,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她用業余時間完成的。難怪馮俐在出版說明中坦言:我的生命時光,因為醉心寫作而單純,因為醉心寫作而豐盈。
以“現實”為底色。這套劇作選中現實題材占多數,而話劇以主題創作為主,大多贊美好人、英模、英雄。話劇《好人叢飛》首演于首屆全國慈善大會,根據“感動中國人物”叢飛的真實事跡創作。叢飛生前曾傾盡所有,用十年時間三百萬血汗錢幫助了一百多個孩子。該劇彩排時,叢飛還健在,他告訴劇作家:“馮俐姐,謝謝你,戲里80%以上的內容和感覺跟我的生活完全一樣。”如此評價,可見劇作家下了多大功夫。戲劇是溝通心靈的橋梁,話劇《好人叢飛》講的是“他為什么要這樣做”,以時空跳躍、散點結構的方式,截取叢飛生活中的幾個重要片段,層層剝筍,在舞臺上呈現他的心路歷程。
讓“真善美”發芽。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多年來發揮了國家藝術院團代表性、示范性、導向性作用,其經典作品《馬蘭花》《報童》《以革命的名義》等家喻戶曉、深受歡迎。十年前馮俐調入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立即將創作重點轉向兒童劇。獲得曹禺劇本獎的兒童劇《山羊不吃天堂草》,是馮俐根據曹文軒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這同樣是一部現實題材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獨特的寓言性。馮俐六易其稿,在結構上作了符合戲劇藝術特性的調整,一改娓娓道來的線性結構,以倒敘式的回溯展開具有懸念的情節線。全劇外部結構是“現在進行時”,內部結構則是“過去進行時”,該劇所表達的生命追問和價值堅守,對每一位兒童、少年甚至成年人,都具有永恒意義。
追求“文學精神”。幾十年的劇本寫作生涯,馮俐從未停止過對文學與戲劇關系的思考,她始終認為,小說、詩歌和戲劇的區別在于文體的不同和寫作技巧的不同,本質上它們都離不開文學性。戲劇的“文學精神”是對人的精神、情感的發現和關懷,通過人物的舞臺行動,完成人物塑造和主題揭示;兒童劇也同樣需要“文學精神”的觀照,因為孩子更需要通過形象和情感的方式認識世界、認識自己。這些年,馮俐筆下的主角無論是樹還是昆蟲,寫的都不僅僅是故事,還是人的精神和情感。獨角戲《木又寸》是馮俐的第一部兒童劇,劇中主角是一棵銀杏樹,它因為美麗而被人從大山里移栽到城市,從而經歷了一番身不由己、前途未卜的生命歷程。木、又、寸,合起來就是一個“樹”,如今這棵樹被一分為三,似樹非樹,全憑人來決定,由此可見劇作家的匠心所在。馮俐創作的《貓神在故宮》創下了兒童劇最短時間演出百場的紀錄,是劇作家根據自己的繪本改編的,由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和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這部“破圈”作品還原了故宮的諸多經典場景,喚起許多孩子和家長對故宮活態文化的旖旎遐想,這部劇對友愛與陪伴、記憶與歷史、生命與永恒等主題的表現,讓厚重的、深沉的中華文明,在今天變得更有溫度和生命力。
《光明日報》(2025年02月01日 03版)
- 2025-02-05共享閱讀“大禮包”共度文化中國年
- 2025-02-05簡牘中的長城歲月印記展在蘭州開展
- 2025-02-05一本書承載70年“春運”記憶,人們一直走在回家的路上
- 2025-01-23范鵬教授為舊漢字“釶”賦予新用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