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琳
馬金蓮長篇小說《親愛的人們》長達80余萬字,在短視頻與碎片化閱讀流行的當下,拿出這樣一部龐大厚重的作品,作家寄托其中的情感與抱負非同一般。她懷著對寧夏西海固這片土地的深情,以沉著的筆力記錄著時代的變革,描摹著家鄉的變化,勾勒著中國西部鄉村的人情人性之美。
小說講述了西海固一個叫“羊圈門”的村莊的生活變遷。故事的開篇是羊圈門李家與牛家因用水難而引發的爭執。落后和苦難是當地人刻在骨子里的記憶,這場爭執以戲劇性的方式揭示了改變必然要發生、即將要發生。作家通過近30章的精心鋪陳,通過對主人公馬一山及其3個孩子的成長和家庭生活的描述,把羊圈門這一微觀場域的時代嬗變生動呈現出來。

《親愛的人們》:馬金蓮著;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全面振興的推進,從修路、通水、通電、聯網到婚姻、生育、教育、工作,所有這些都融入馬一山一家的內部,反映到他們的吃穿用度和喜怒哀樂中。憑借對生活場景的精準再現和人物心理的深度挖掘,作家筆下的鄉村變遷吸引著讀者,也讓讀者信服。
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命運故事,牽動著讀者的心。小說中,在鄉村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有自己的追求,敢于嘗試,勇于變革。大女兒祖祖通過努力考上公務員,離開羊圈門定居城鎮;二女兒碎女從無所事事的鄉村媳婦成為直播“網紅”,把羊圈門的生活講給外面的世界聽;小兒子舍娃在兜兜轉轉的打工經歷中得到淬煉,一天天成熟,開始用全新的眼光打量自己曾試圖逃離的鄉村,他重新回到羊圈門,當上了大隊長,帶領鄉親們開發旅游線路及產品,一起把日子經營得紅紅火火。
在他們身上,我們能看到不同以往的時代氣象和鄉村氣象,也能看到世代鄉民秉持的那種質樸品性、善良本質與生活智慧。鄉村的經濟社會變革必然帶來深層倫理、道德等的復雜演變,羊圈門的故事因而也折射著農耕文明和鄉村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演進與轉型。作家有意為獨具特色的鄉村文化留下印記,作品中“扯磨”“掀臉”“諞閑傳”等方言以及“五谷好吃苦難下”等民間俗語的運用,讓西部鄉村的泥土味、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親愛的人們》是一面照見鄉村現實的鏡子。它描繪了西海固在一代代人的勞動與奮斗中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對鄉里鄉親這些“親愛的人們”的真摯疼愛和貼心理解,充盈字里行間。這份疼愛和理解,化作一種文學上的責任感和創新動力,成就了這部深情之作。
(作者為寧夏大學文學院教授)
- 2025-03-20書寫年輕一代的茶人生——評童敏敏網絡文學《洞庭茶師》
- 2025-03-20海派文學向網絡文學的延伸——評《上海凡人傳》
- 2025-03-14一部視野宏闊、體大慮周的電影文學通史——評《百年中國電影文學史》
- 2025-03-06作家的“閱讀史”與“文學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