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衛的散文集《半城月光半城河》,我有點愛不釋手。書名空靈詩意,清新潤澤;黑色封皮上半輪月牙溫婉似玉,無數個小星星雨點般地點綴著,神秘夢幻的畫面是那么的誘人……打開書卷,我被篇首的兩篇序言吸引著。語文教育專家趙明先生如是說:林紅衛是一個優秀的、出色的語文教師。她摯愛著自己的工作,“把教書當作事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實現人生的價值;她摯愛著自己的學科,去創造“自己的風格”,努力踐行葉圣陶先生的教誨,秉持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林紅衛又是一個醉心于寫作的人……
這些感言,觸動了同樣摯愛著教育與文學的我那敏感的神經。知音?。?/p>
我急切地瀏覽目錄,“走過風景”“風物攬勝”“閑情偶寄”“人海覓珠”“情系此生”。五大版塊中近乎八十篇散文隨筆,記錄著作者的人生軌跡,書寫著對山川草木的情愫,生活趣事,人生閱歷,親情友情與師生深情,充溢于字里行間。這些詩意濃郁的文字,皆是她用心靈去記錄,篇篇溫婉豐盈,字字如露珠般清新潤澤。
閱讀林紅衛的散文,你不得不被那種濃郁的情愫所感染。她攜帶著對自然和生活的滿腔愛意和無盡的感恩,書寫著對山川河流、故土草樹、親戚友人的愛戀;她飽蘸著情感的汁液,描繪河州風情、金城春色、西海黃昏;她以濃郁的情感關照,多鏡頭地捕捉,將生活中的美景、所鐘愛的教育與校園、同事和學生間的趣事,一一攝取記錄,她的筆下,便有了靈性與真誠的佳章美篇,帶給讀者的是陶醉與美感。
視野開闊 取材寬泛
《半城月光半城河》,這書名就不同凡響。著眼于月光與河流,一高一低,天上人間,詩意與現實,全都在這里了。這視野與構想非一般人之所為,而再著一個“半”字,空靈和韻味盡出。
貫穿于整部散文集的七十九篇散文,取材范圍極其寬廣,情愫深遠悠長。有描摹自然的:雪花,白櫻桃,玫瑰,鳥蟲,流星,濃蔭;有述寫親朋好友的,《同事老曹》《一門四校友,巾幗傳佳話》《董戈翔老師二三事》《父親》《開滿天空的映山紅》;有追憶先賢的,《原下人陳忠實先生》《劉爾炘先生側記》《劉鴻勛》《弘毅守護人》;還有述寫校園生活的,如《永遠的87(2)班》;有記錄所見所感的,如《擠公交見聞》等……一只小狗,一框土豆,一袋橘子,一株霧凇,都是她關注的對象,都傾注著她的愛憐,引發出她的聯想。她將對自然愛意,透過一草一物傳遞給讀者;將給了她生命的親人,化作催人淚下的文字;將深沉的師恩深情,化作永恒的記憶;將同學友情,用意趣盎然的回顧銘記在心;將對先賢的崇敬與欽佩,化為滋養精神的養料,提升著自我的境界,陶冶著自己,也感染著讀者。
林紅衛的散文,讀來情感充沛,一瀉千里。譬如《開滿天空的映山紅》中作者深情地懷念三娘周楊英時,情不能自已,寫下了這段文字:
我的泉塘故鄉啊!
我曾托南飛的大雁傳過一封封繾綣的書信!我曾囑清風驛使寄回過千萬枝蠟梅!我曾深情歌唱過無數遍的苦苦牽念!我曾縱情跨越過無數次的耿耿星河!我曾渲染四季書寫過無數次的鄉思鄉愁!難舍難忘的故鄉啊!難離難棄的親人!
就在我的心海里,在我靈魂的最深處!
作者用情至深,對故鄉的思念,對三娘的不舍,如洶涌奔瀉的河流,呼之欲出,其語勢恣肆飛揚,勢不可擋,給人以無窮無盡的感染力。
繪景靈動明快 描寫細膩
林紅衛的寫景散文,常給讀者帶來審美愉悅,閱讀那些文字如賞景觀畫,美不勝收。她用深情的目光凝視山草樹木,自然萬物,用豐富的想象賦予萬物以靈性,用優美詩意的語言描摹自然。于是,山川溝坎,溪水層林便有了韻致和層次,著上了絢麗奪目的色彩。
《金秋,十六的圓月》一文中,她這樣寫道:月亮遠遠地從東面的蕭墻升起來,九州的群山折射著柔柔的光。這是農歷八月十六的晴夜,月亮比十五要巨大、圓潤,一只發光的白玉巨盤,恍如億萬年的精靈,在晴空昭告自己獨特的風姿。信步向東,一排排六層高的老家屬樓整整齊齊、安安靜靜地矗立在朗月之下。西向,樓群一律拖下黑影,更顯得那些景物的潔凈。放眼望去,樓宇間的綠地一派安謐,一派疏朗。白日里高大的旱柳,此刻沐浴在陰柔的月華里,脫去了粗獷陽剛的外衣,如同一位含羞帶怯的少女。
寫月光風姿獨特,巨大,圓潤,恍如億萬年前的精靈,寫出了它的古老、美麗和空靈;寫月光下的景物,潔凈,安謐,如同含羞帶怯的少女。不僅如此,善于寫景的林紅衛,筆下的景物總帶著層次感,
她寫甘肅省最大的水產養殖基地和水上度假旅游勝地劉家峽水庫:向陽碼頭以東,數十里河岸白沙展露,綠柳婆娑,被稱為“十里柳林”……陽光明媚的清晨,湖水清似綠玉,照出東鄉族美女水滑的青絲與凝脂的玉面;圓月高懸的夜晚,聽著滿湖的魚兒游動,不眠的野鳥徐徐飛過湛藍星空,真是靜影沉璧,浮光掠影。夏季傍晚,夕陽西下,水面浮金,漁夫蕩起雙槳,驚飛一灘鷗鷺。從山下往塬上看,山梁上,農夫牽著耕牛,緩緩地融入暮色,變成一幅絕美的農耕剪紙圖。晴日黃昏,設若乘著漁船,向南岸緩緩駛去,回望與庫區融為一體的大塬村、大塬山梁,黃綠相間的厚重山梁倒映在山麓的湖光里。山梁宛如溫柔的手臂,輕輕環住一灣碧水。在這里,景物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展現出不同的色澤和容顏,湖光山色,漁船倒映,黃綠相間,碧水環繞,類似江南水鄉的生命生生不息,何其靈動美妙!
文字洗練 富于哲思
擅長吟詠歌賦的林紅衛,其文字凝練,講究煉字,時常將筆觸伸向歷史的縱深處,敘寫中不不失時機地穿插進睿智的議論,使文章讀來有一種厚重感,充溢著哲語妙思。
她游歷南方的故園,感受南國的濕冷和少見的雪花。于是突然想起:一千五百年前被冤屈的那個謝氏子侄所言的雪:空中撒鹽差可擬。今夜,這一場鋪天蓋地的雪,如此比擬也無不妥,它下落的姿態,斷斷不是謝道韞所言“未若柳絮因風起”。謝氏生活的南北朝時期,淮河流域應該是雪片和雪粒都可能出現的地域。長輩出題設問,促使學業精進,自然是好事,但萬不可拿片面的論斷使子侄輩蒙羞??梢酝茢啵昵爸x家侄兒所見之雪,就是今夜我所見之雪——稱之為鹽粒并無不妥;侄女謝道韞所見之雪,是因風而起的雪片也。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所見不同,感受也相異。這本來就沒有什么整齊劃一的答案。而后世莫不稱贊侄女謝道韞才情滿腹,那個倒霉的侄兒卻因說了真話而蒙羞。嗟嘆之余,不得不深思,這到底是誰之過。
故鄉南方的一場雪,竟然引發出林紅衛的一番探討和思考,并由此聯想到如今的專業技術人才,“若不知變通地讀解事物、去應對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自然會如謝氏望族的長輩,鬧一個天大的笑話也未可知。更不用說,為師者教授課業,若思想固化,不能活學活用、啟發鼓勵,自然會讓天性聰慧、枝葉舒展的學子墜于萬劫不復之深淵,更何談乎培養人才。”
不僅如此,善思巧變的林紅衛還很講究語言的錘煉。“陽壩,青山綠水洗塵心”、“情溢梅園溝”、“半山農家院里的白月光”……“洗”“溢”“半”等,都值得品咂琢磨,它們使語言靈動清新,意境頓出。像這樣的語句,在文中俯拾皆是。
而語言的凝煉,更多地體現在記敘描寫的暢達順意中。譬如《達里加山的天路》中有一段話,就很值得品咂:品三炮臺、手抓羊肉、釀皮;陪母親在東郊公園散步,在大夏河邊新修的棧道上流連;在八坊十三巷、紅水河邊觀夜景;在北大街欣賞手工羊毛地毯;在東公館看精致的舊時代磚雕;在燈光絢麗的幽靜處與愛好唱歌的同窗引吭高歌。……這段文字,幾乎全是敘述語言,可作者選擇短句,予以略寫,鋪排羅列,一句一個事件,一句一份耐心和孝敬,其母女深情,歷歷在目;其語言之洗練,可見一斑。
合上書卷,那清新明快、靈動撩人的語言和情愫,還在我的腦畔縈回,那溫婉豐盈的心靈記錄,值得反復品咂,悉心回味。
- 2024-10-25讀書是心靈的旅行
- 2023-08-11寫作是心靈的傾訴,是生命的歌吟
- 2023-01-29“勞?!鼻榻Y在心靈深處開花——評水運憲長篇小說《戴花》
- 2023-01-28心靈在天地間徜徉——張永生《拎著背囊看世界》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