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凱雄
作家王樹增的新作《天著春秋》,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在此之前,他的《長征》《解放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等作品,均因扎實嚴謹?shù)氖妨稀⑸钊霃V泛的采訪、獨特深刻的寫作受到肯定。
王樹增的作品,廣涉現(xiàn)代中國重要歷史事件,而在這一次的《天著春秋》中,他將目光瞄向遙遠的古代,通過鳴條之戰(zhàn)、牧野之戰(zhàn)、噩之戰(zhàn)、繻葛之戰(zhàn)、長勺之戰(zhàn)、邲之戰(zhàn)、麻隧之戰(zhàn)、雞父之戰(zhàn)、滅吳之戰(zhàn)、晉陽之戰(zhàn),展現(xiàn)夏商之際至春秋末期的歷史圖景。
與以往寫作需將材料“刪繁就簡”不同,王樹增這一次的任務,是“由簡至繁”。盡管書中所述十次戰(zhàn)爭,都是關乎一朝一國存亡的關鍵戰(zhàn)事,但它們在現(xiàn)存史書中的記載,又莫不非常簡單,多不過幾行,少則數(shù)字。為此,作者不得不以史書中的記載為基本依據(jù),延伸至多種典籍,尋找相關材料將它們延伸、鋪展開來,最終形成文學創(chuàng)作所需的細節(jié)。比如在第二章“牧野之戰(zhàn)”之“青銅方陣”一節(jié),對商紂戰(zhàn)敗的描述。關于商紂之亡,史書記載都十分簡潔,短則如《墨子·三辯》“武王勝殷殺紂”,區(qū)區(qū)六字;稍長的《史記·殷本紀第三》,也只有“紂走,人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十余字。在《天著春秋》中,這一場景則衍生成為“武王跳下戰(zhàn)車,把那個號稱具有神授權柄的萬王之王踩在了腳下”等文學細節(jié)。這大概是“文學”與“史”的區(qū)別,是文學的想象力與感染力所在。
《天著春秋》從以書寫史實為主體,走向更加廣闊的社會文化探究。此前的《長征》《解放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等作品,固然會涉及當時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以及國際背景,但主體則是歷史事件自身的歷程、結果及影響等。在《天著春秋》中,由于所述主體時間跨越千年,其中就必然蘊含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探討和文明興盛的思考,中國古代的哲學理念、治國方略、文化心理和傳統(tǒng)禮俗等亦穿插其間,共同決定歷史的進程。這一特征決定,《天著春秋》既是一部關于歷史的書寫,也是一次古代中國文化底蘊的回溯——“臥薪嘗膽”“一鳴驚人”“退避三舍”“一鼓作氣”“秦晉之好”“唇亡齒寒”等成語背后,有著真實的歷史事件、廣闊的社會生活和先民古老的智慧。在這個意義上,《天著春秋》便有了文明梳理的特征。
《天著春秋》所探討的戰(zhàn)爭與和平、文明與愚昧、人文與科技,這些長存于人類數(shù)千年歷史長河中的母題,至今仍是我們需要思考和面對的課題,這或許是這部著作的另一重價值。
(《天著春秋》,王樹增著,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 2025-03-24溫婉豐盈的心靈記錄——林紅衛(wèi)散文集《半城月光半城河》閱讀隨感
- 2025-03-20為獨具特色的鄉(xiāng)村文化留下印記
- 2025-03-24從少年的澄澈世界再出發(fā)(新作速評)——讀中篇小說集《別人家的電視》有感
- 2025-03-20書寫年輕一代的茶人生——評童敏敏網(wǎng)絡文學《洞庭茶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