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聊聊甘肅各地的年俗
備年貨
吃臘八
做饃饃
除夕夜
過大年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年味兒最是家鄉濃。
甘肅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省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從隴東入冬月、隴南吃臘八、武威祭灶神到黑河年夜飯、天水過大年……隴原年俗經過世代傳承,發展演變,并融入了時代風貌,越來越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隨著今年春節腳步的日漸臨近,讓我們相隨著隴原游子的心,踏上歸鄉過年的路。
隴東:入冬月備年貨
文/文春霞
一到冬月,莊浪水洛城街道上的人就多了起來,與水洛城毗鄰的靜寧、秦安也都這樣。從哪來的呢?大多是土生土長,長年奔波在各個城市、建筑工地、工場、操作間的,因天寒地凍一歇工,就趕緊收拾行囊趕回家,準備歸鄉過年的人們。
隴東農家要過個正經好年,就要從秋天開始做準備。秋后草料多,洋芋多,再加上麥麩、玉米粒、秕糧食等精飼料喂養,臘月的豬肥圓得了無生趣,年也就到了。
從秋天起就開始準備的隴東年貨,還有粉條。等地里的活兒都忙過了,把那入不了窖的小的、挖爛的洋芋清洗,粉碎,淀出粉面子,曬干收好。等到天寒地凍,就開始做粉。做粉的時候,得三四家人的七八個壯勞力,挑水的、燒鍋的、團粉面子的、做劑子的,分工合作。最拿力的活兒,是壓粉床子。全靠人力把摻和了明礬的柔韌硬實的淀粉團子從模子中擠出均勻的一束,開水中滾過,這個時候的粉條柔韌、香糯,最好吃。接下來,要把粉條趁熱掛在室外的麻繩上。 掛熱粉條的麻繩一般都是新的,干凈、澀,最適合晾掛剛出鍋的滑溜溜的粉條。夜里,被凍得硬邦邦的粉條,被次日正午的陽光一曬,滴滴答答滴一會兒水,晚上再凍一凍,如此幾天,粉條就干透了。
過年的蔬菜中,最重要的是白蘿卜。白蘿卜好吃好種,套種在玉米地、洋芋地里。等到顆粒歸倉,土地封凍前挖出來,大部分藏到窖里,少部分做成干菜,掛屋檐下。
進了臘月,年味兒就來了。
隴南:臘八粥送鄉鄰
文/唐秀寧
隴南人的年味兒,是從一碗香香糯糯的臘八粥飄出來的。
臘八粥要早做早吃。大米淘洗干凈備用,紅、白蘿卜切成細丁,油炸豆腐塊也切丁。鍋內放油,大火燒熱,先將淘洗過的大米放入鍋內翻炒,加入鹽、花椒面等調料。待米的顏色稍稍發黃,加水,加入切好的蘿卜、豆腐丁,大火煮開,小火慢熬。約莫一小時,一大鍋臘八粥就做成了。
除了一家人熱熱火火吃,最主要是分送左鄰右舍,同時喂給家禽家畜、果樹花樹。誰家的臘八粥送來得早,說明誰家的主婦勤快。端一碗臘八粥進了鄰居家門,鄰居趕緊雙手接住粥碗,一邊夸贊一邊倒進自家碗盆中,也不用洗碗,直接盛上自家的臘八粥送還,表示有來有往。
以臘八粥飼畜禽和院內果樹,是隴南一項古老的民俗。家里的主婦來到雞鴨棚前,給食槽中撥拉一團粥,邊看雞鴨們搶食邊念念有詞:“紅嘴鴨,吃臘八,開春抱窩胖鴨娃;臘八粥,喂雞婆,雞婆長成大白鵝。”再到果樹前,給樹根上粘點臘八粥,這樣說:“桃子桃子吃臘八,樹樹結果繁疙瘩;喂你李子吃一口,明年給我結一斗。”
老人們說,臘八粥,糊涂粥,吃了就糊里糊涂過大年。
武威:做饃饃祭灶神
文/李元輝 趙大泰
武威俗語云:“過了二十三,過年整七天”,所以臘月二十三,是一個重要的節點,這一天,家家戶戶要祭奠灶神。灶神在武威方言中叫做“灶爺爺”“灶奶奶”。民以食為天,病從口入,一年的豐衣足食,一年的身體健康,就要祈禱灶神保佑。武威老百姓認為這一天灶神要“清查戶口”,因此把灶臺打掃干凈,獻供時畢恭畢敬,怕得罪了灶神。其實這是一種對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心理期望。
除紙蠟香火外,祭奠灶神的供品,最重要的是“灶干糧”,也就是一種烤熟的“小饃饃”。“灶干糧”烤熟后,先要盛盤獻供。等祭奠灶神的儀式完成后,“灶干糧”才可以讓家人食用。父母常常和小孩子斗智斗勇,防止嘴饞的孩子偷吃。
為了準備“灶干糧”和過年時候吃的“饃饃”,各家各戶在臘月二十以后就陸續忙開了。饃饃分為油饃饃、燒饃饃和蒸饃饃幾種。油饃饃是油炸的,有小巧好看的“油花子”,也有圓潤厚重的“油果子”。蒸饃饃有饅頭、花卷,還有蓮花子,就是形狀像蓮花的點綴多種顏色的饃饃,用以獻供,保佑平安。涼州區雙城鎮的“燒饃饃”有“爐盔子”“烤餅子”等種類,是在專門砌成的“燒洞子”里用小麥秸稈生火,放在大鐵皮上烤熟的。其中“爐盔子”采用了傳統的“酵頭子”發酵,除此之外不添加其他東西。其制作程序有發面、揉面、打結、裝盤、烘烤,誰家的“爐盔子”又大又香又好吃,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證明家庭主婦賢惠能干。“爐盔子”顏色金黃、又酥又脆,有濃濃的麥香味,聞名當地,成為春節期間走親訪友的禮物。
做饃饃是件費時費力的事情,要提早幾天和面發酵,還要把面做成各種造型,油炸、燒烤、水蒸都需要好幾個人分工協作。因此,做饃饃一般都是全家人上陣,還需要鄰居之間互相幫忙,人們在勞作中享受過年的喜悅,在笑聲中融洽著鄰里的關系。
河西:年三十忙守歲
文/林茂森
轉眼到了大年三十,俗稱“除夕”,黑河流域除舊迎新的主要活動,都集中在這一天進行。父親一大早就帶我們揭去墻上的舊畫,貼上新買的年畫;窗戶蒙上新紙,貼上母親親手剪的窗花。母親勤勞淳樸心靈手巧,剪出的窗花有“孫猴子摘桃”“孔雀嬉牡丹”,特別是小豬、小狗、小老虎圖案,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做完這一切,已經到了晌午時分,父親便急急忙忙帶我們貼春聯、貼門神。父親說門神是守護門庭的衛士,左邊貼“白臉兒”,右邊貼“黑臉兒”,象征財源廣進家道平安。我們將一副秦瓊和尉遲恭的門神,端端正正貼上莊門扇,滿院子紅紅的對聯,滿屋子嶄新的年畫和窗戶上鮮艷的窗花,為節日披上了盛裝,喜氣洋洋。
人們辛苦了整整一年,除夕晚上全家老小定要團圓,在家中吃團圓餃子。餃子形如元寶,取“招財進寶”之意,餃子餡中可以包進硬幣和干果,以寄托人們對新年的一種祈盼。這頓年夜飯可以從傍晚一直吃到天黑,席間人們多彼此祝愿的話語,充滿歡樂溫馨氣氛。
年夜飯吃過,要散年錢。年錢,即壓歲錢,圖個吉祥平安,給孩子散,也給老人散。給孩子散有條件,得先拜年,鞠躬的,叩頭的,作揖的,不拘形式。過去日子緊巴,錢少孩子多,散年錢只是個象征,除了壓歲錢,散的最多的是糖果。有的娃娃吃兩三天就沒了,有的七八天還有糖果吃。節儉、克制的程度不盡相同,年的滋味也就有了區別。
除夕夜,武威人有“熬夜熬福”的習俗,通俗地講,就是越睡得晚,來年的“福氣”就越多。一家人坐在暖洋洋的熱土炕上,一邊吃著桌子上擺放著的各種美食,一邊看著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等到十二點的鐘聲響起,小孩子們就到院子里放鞭炮,等玩夠了,鬧夠了,一個個就睡著了,全然忘了“熬夜”的約定。
天水:迎喜神“然五福”
文/李子偉
正月初一是四時之始,一切講究早。在天水,各家各戶要早早到附近的廟里搶著燒頭香;過去沒自來水時,要早早到泉里擔回一擔水;早飯要吃早,吃飯前先要給先人獻飯,讓先人先吃。吃完早飯,要早早地去迎喜神。
迎喜神時,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長者帶頭,端上香馬盤、獻飯,到村外、河邊、曠地,朝提前選好的喜神方向去迎喜神。飼養牲畜的人家,給牲口的頭臉、耳朵上扎上黃表紙,牽上去迎喜神。到了地方,所有人跪下來先祭后土,爾后燒香、化表、奠酒、敬茶、叩首,鳴放鞭炮,牲口被驚得亂跳亂跑,主人手忙腳忙,追牽牲口。人們迎完喜神,在野外隨意散心,有牲口的人互相撫摸著對方的牲口,嘴里說著吉利的話,互道新年好,然后各自回家。
初一這天,講究一家人安安靜靜在家里守先人,哪兒也不能去,本家人在家里喝酒、喝罐罐茶、聊天,或玩牌戲,盡享天倫之樂。初二是女兒回娘家的日子,女婿偕女兒回娘家拜丈人、丈母娘,丈人、丈母娘拿好吃好喝招待女兒、女婿,不留宿,當日即回。初二到初三,本族內親房互相拜年,各家各戶都備有菜碟和酒水,拜年的人只是淺嘗一點,小飲一杯,便拱拱手,迅速離去到下一家拜年。從初一到初三,家里忌諱掃地,垃圾堆在墻角,初三過了才送出去。
三天大年一過,人們開始給親朋好友拜年,互相走動,熱鬧的大年一天天走向歡樂的高潮。正月初五是個重要日子,這一天要送“五窮”,所謂“五窮”,指沒吃、沒喝、沒穿、沒戴、沒燒的。這天要把屋里垃圾清掃出去,遠遠地倒在莊外;這天還講究吃一頓糝飯,叫“填窮坑”,也叫“然五福”。
過了正月初五,天水人過年的兩個節點獨具特色,是其他地方沒有的。
首先是正月初九的“朝觀”,壯觀而又熱鬧非凡。所謂“朝觀”,是去天靖山下的玉泉觀朝拜玉皇大帝。從正月初八晚上開始,人們紛紛涌向玉泉觀,一山燈火明滅,聲光相亂,人聲鼎沸,直達九天。子時過去,人聲漸歇,黎明即起,高潮再現,但此時人們顯然輕松多了,不再是爭先恐后地擁擠了。人們下山時,都會買上一束吉祥草,即冬青,祈求吉祥。除了市區的“朝觀”活動,在天水的許多地方,人們會在自家院子里用柏枝做個“天爺樹”,設置個祭臺,祭拜玉皇大帝。
過了正月初九,便是著名的人宗爺誕辰祭祀活動。人宗爺即是伏羲,相傳伏羲的誕辰在正月十六,這一天,天水萬民空巷,民祭伏羲成為名聞國內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祭祀從正月十五晚上子時開始,鼓樂震天,夾板、旋鼓聲聲,嗩吶悠揚鳴響,祭儀莊重而隆重,從初獻到亞獻、終獻幾十道祭品擺滿長桌,豐盛迷人,“三牲”大祭空前,至為壯觀。
伏羲圣誕的人宗爺廟會延續到正月十七,在最后一場拳腔大戲“謝將”的鑼鼓聲中,年算是過完了。
相關新聞
- 2020-01-13山東濟南:增強文化自信 保護傳承黃河文化
- 2020-01-13甘肅藝術團赴中南歐四國開展春節文化交流
- 2020-01-13全國共設立非遺工坊2310個 帶動46萬參與就業
- 2020-01-13博物館丨生活在古代 衣服可不敢亂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