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博“奧斯卡”揭曉!這所博物館成獎項設立23年來首個大學博物館得主
“這是文博界的‘奧斯卡’。”電話那頭,中國傳媒大學傳媒博物館館長潘力難掩激動的心情。他們的“傳媒行業和傳媒教育發展歷程展”5月18日獲得了“第十七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精品獎”。傳媒博物館是此項活動創辦23年來首個獲得該獎項的高校博物館。
“精品獎”作為全國博物館陳列的最高獎項,以其專業性、權威性廣受關注,獲獎作品則代表年度中國博物館展覽的最高水平。“博物館比的是思想,比拼的是對展覽的理解,我們一直探索如何將博物館辦得有思想,成為大家找尋記憶的地方。”潘力接受人民網文娛部記者采訪時表示。
視聽藝術呈現 文物走進心坎兒
作為傳媒博物館的館長,這是潘力第一次參加“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他看到很多優秀的展陳后,觸動很大,“這個活動是一個窗口,通過相互之間的溝通,可以給未來的展陳設計提供更多思路。
在網上直播終評環節,傳媒博物館采用“評審現場+博物館現場”方式講述,通過視聽語言的應用,營造了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感,讓人有想去傳媒博物館的沖動,以影像的力量收獲了評委們的一致認可。
此次展覽從“傳媒教育 白楊禮贊”“穿越時空 廣播之聲”“視聽感受 電視演繹”“電影藝術 百年發展”“信號傳輸 日新月異”五個方面集中展現了近代中國傳媒行業百年歷史和新中國傳媒教育65年的發展成績。無論是展陳內容還是方式,這項展覽都與傳統博物館有所不同,更多以影音資料構成展覽的敘事主線,而實物展品則是服務于主線的旁證。
展覽現場圖 傳媒博物館供圖
據了解,展覽面積為5300平方米,展品1300件,通過文字、圖片、實物,借助多媒體、AR、VR、畫屏、摳像和互動體驗等展示手段,生動展現了傳媒與教育各個領域的歷史沿革、發展進步和未來趨勢。
如今,很多優秀的網上展覽都采用了全景技術、VR技術等等,但是呈現視覺景觀后卻“不見其聲”,缺乏沉浸感與互動體驗。而傳媒博物館依靠自身融媒體的技術優勢,網上展也有“真人現身”講解,以通俗、生動的視聽語言講述了藏品的故事,讓文物真正走進參觀者的“心坎兒”。
博物館是一個與文物對話的場所,更是一個場景式的交互體驗場所。“傳媒的廣泛性、普及性使其與社會現實聯系更緊密,觀眾的認知方式也更直接。”潘力告訴記者,此次展覽更多構建了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的展示內容和場景,也試圖揭示傳媒背后的科技知識和手段,以此增加展覽與公眾的粘度。
填補兩個空白 “獲獎只是開始”
在中國傳媒大學讀書的學生,經常會去傳媒博物館轉轉,這里陳列傳媒技術革新的歷史物證,講述著有關傳媒教育的故事,也珍藏著這所學校的靈魂,是學生身邊的“活教科書”。
作為一所高校博物館,傳媒博物館以傳媒為主旨,填補了博物館類別和傳媒行業的兩個空白。如今,它已成為了中國傳媒大學的文化名片。據了解,傳媒博物館此項展覽開放后,接待過國內外各級別參觀團體221批次,共計2萬多人次到傳媒博物館參觀、交流。
中國傳媒大學傳媒博物館獲獎證書 采訪者供圖
“此次獲獎只是一個開始,我們會堅持把高校里的收藏成果、研究成果展現給公眾、奉獻給社會。”每年中國高校博物館館長論壇都會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如今已走過五屆,潘力表示,舉辦論壇的初衷也是希望更多人可以關注高校博物館的發展,讓高校博物館更好的融入社會,融入公眾生活的新時代。
關于傳媒博物館未來發展,潘力告訴我們,未來將會繼續探索智能科技在博物館展示中的運用,努力依靠學校優勢學科對博物館展示進行智慧化升級改造;還將與國內外優秀的虛擬現實企業、大數據企業等進行合作,運用先進科技來提升博物館的智慧化水平。
相關新聞
- 2020-05-19樊錦詩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 2020-05-18臨夏牡丹書畫筆會在王坪村舉行
- 2020-05-15巴黎中國文化中心通過“云端”架起中法文化交流新橋梁
- 2020-05-15沒有大團圓結局?寶釵不是丑角?《紅樓夢》還有哪些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