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
繪就全域旅游新畫卷
——甘南藏族自治州推進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掃描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徐錦濤
夏天的陽光,給海拔3700米的瑪曲縣阿萬倉鎮增添了生機。溪流流過綠意盎然的草場,依偎在沃特村身邊。迎著微風,明快的彈唱音樂和歡聲笑語打破了草原的沉寂,牧家樂、帳篷城里游客絡繹不絕。
沃特村只是甘南州發展文化旅游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甘南州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特別是去年以來實施的“一十百千萬”工程,將景點、村莊及民宿農家樂串點成線、連線成面,推動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游、生態游變成各族群眾的產業路和致富路,全域旅游的嶄新畫卷正在高原上不斷鋪展。
因地制宜 勾勒新藍圖
瑪曲縣位于青藏高原東端,是個平均海拔超過3600米的純牧業縣,逐草而居放牧牛羊,幾乎是以前牧民唯一的收入渠道。
沃特村附近有著遼闊的阿萬倉濕地,獨特的高原風光更是眾多自駕游客的心中首選,但一直受困于基礎設施太差而游客寥寥。
去年以來,沃特村入列甘南州15個文化旅游標桿村,自駕車營地、游客中心等設施得到改善,來沃特村的游客越來越多,旅游正在成為這里最有前景的產業。
“前些年,我們家依靠放牧維持生計。沃特村雖然風景優美,但誰也沒想過利用風景掙錢,更不知道‘旅游’是什么。”52歲的牧民俄尖澤仁感慨不已,最近他正準備在帳篷城附近租個鋪面,專門加工銷售黃河奇石。
甘南州生態地位重要,發展文化旅游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全州上下充分挖掘資源稟賦,文化旅游業實現井噴式發展,年接待游客過千萬人次、年旅游綜合收入超50億元。
如何進一步做好頂層設計,走出一條具有甘南特點的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之路?2019年,甘南州創新思路,確定了文化旅游“一十百千萬”工程方案,計劃5年內打造15個叫響全國的文化旅游標桿村、創建100個全省一流的全域旅游專業村、建設1000個具有旅游功能的生態文明小康村、培育1萬個精品民宿和星級農家樂,最終做大“全域旅游無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這一特色品牌。
敢為人先 闖出新天地
做大“全域旅游無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這一特色品牌,首先要深化拓展環境革命成果。
環境革命,曾是甘南州立足實際補短板的一招“先手棋”。
2015年,被列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錄后,甘南州自加壓力,為這個創建目標加了3個字——“無垃圾”。自此,甘南州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環境革命,徹底整治“臟亂差”,實現了4.5萬平方公里青山綠水大草原“全域無垃圾”的目標。
美好環境不僅增添了農牧民脫貧的精氣神,更為發展文化旅游業擦亮了發展底色。
在環境革命的基礎上,甘南州大膽探索農牧村發展新模式,啟動實施了以“生態人居、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文化”四大工程為核心的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全面提升農牧村發展水平。經過5年的實踐,如今的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已成為甘南對外展示形象的一張亮麗名片。
繡花功夫 催生新動能
在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基礎上,要把文化旅游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催生出新動能,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我們充分依托紅色旅游和美麗鄉村建設,把休閑農業、農家樂等培育好,讓它們成為共奔小康的助推器。”迭部縣旺藏鎮黨委書記年周說。
如果說迭部是一幅美麗多彩的山水畫,那么旺藏鎮茨日那村就是山水畫中的亮紅色。1935年9月,毛主席在村里的一間小木樓上下達“三天時間攻下臘子口”的命令。從那一刻起,這個村落便留名史冊。
如今,在茨日那村,毛主席舊居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紅色旅游景點,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員干部在這里重溫紅軍艱苦奮斗史。
年周告訴記者,青山綠水是風采、紅色文化是神采,茨日那村目前正在搶抓“一十百千萬”工程的機遇,堅持紅色引領、綠色發展,做細做實休閑旅游、民俗體驗和紅色教育三篇文章,打造宜居宜游宜業的美麗鄉村。
“旅游是甘南的最大產業,最符合州情實際,最能發揮資源優勢,要搶抓機遇、乘勢而為,著力打造別具一格的高原旅游勝地。”甘南州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要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拼搏精神和“時不我待、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加快推動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
相關新聞
- 2020-08-11“陸上郵輪”環西行 交響協奏如意歸
- 2020-08-11莫高窟對話兵馬俑:甘肅文旅推介走進陜西
- 2020-08-07莫高窟對話兵馬俑 甘肅文化旅游推介走進陜西
- 2020-08-06“環西部火車游”傳來喜訊:自在武威牽手古都西安 共謀文旅發展大計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