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雅趣品賞】
天水有家報刊博物館
汪 彤
1974年7月,汪繼良從學校畢業,被分配到天水地區教育局工作。工作閑暇時,窗臺上一摞舊報紙引起他的興趣,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多報紙。抖落灰塵,他鉆進故紙堆。一頁一頁翻看,有些文章真好,有哲理、有深意,還激勵人的精神。他覺得,報紙最能夠記錄真實的歷史。
他從報紙上掏個洞,把文章剪下來,貼在用過的舊本子上。這種剪貼本,越集越多,后來有十多本。這是汪繼良集報的開始。
1993年,汪繼良先生去甘谷縣,散步路過一個中藥鋪。看到黑黝的鋪柜里,除了寫著“龍葵”“六神曲”等的兩組藥柜,還摞著一堆用來包扎中藥的報紙。
“能把你的這些報紙讓我翻翻嗎?”汪繼良先生很誠懇地對取藥的大夫說。
“都是些舊報紙,很久以前的,沒有最近的新聞。”大夫一邊說,一邊還是把一些報紙拿給汪繼良。
這一天,汪繼良第一次看到《青海日報》《西藏日報》《新疆日報》。
“我想挑揀一些需要的報紙,能不能賣給我?”汪繼良愛不釋手地一邊翻報紙,一邊誠懇地商量。
“都是一堆廢報紙,你要就拿去吧。”柜臺里的大夫仔細打量著這個不買藥,只買報紙的奇怪顧客。
汪繼良從一堆發黃的故紙堆里,挑了三十多斤報紙。誰又能想到,這個從中藥鋪里提著重重舊報紙的人,在這一年創立了“天水養正堂藏報館”。2011年,他成就了天水唯一一家報刊博物館,也是全國第一個經過省級文物部門正式批準,對社會開放的非營利性的非國有報刊博物館。
但凡一個人執著干一項事業,一年、十年、二十年,便會與身邊的人拉開一定的距離。汪繼良利用業余時間,拿出微薄收入,尋找、收藏、整理報紙。讀舊報紙、收藏舊報紙,成了汪繼良最大的樂趣。集報也需要整體性思維和全局把握,他從廢棄的報紙中,找到一頁頁有關聯的版面,一張看似并無意義獨立存在的報紙,在汪繼良先生的收納和策劃中,成了反映重大歷史事件的文化珍品。
自從1993年創立“藏報館”,到2011年被批準建立“報刊博物館”,汪繼良組織過十余次大型精品藏報展。2011年6月至12月,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舉辦了《紅色印象》大型精品藏報展。2018年舉辦“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天水市美術館舉行了大型展覽。2020年3月,汪繼良籌集了2000多份報紙及紙品,將中國抗擊疫情的壯舉用一件件珍貴文字記錄、圖片記錄,系列成套地展示給天水人民和全國的集報愛好者。
2013年,汪繼良藏報已達2萬余種,12萬份。汪繼良把1993年到2013年收藏的報紙,全部捐贈給秦安縣博物館。從清朝嘉慶元年的《邸報》,到《京報》《申報》,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許多珍品報紙,分類別,分專題,裝框陳列,展示在秦安縣明清一條街的木質小樓上,常年對外開放展覽。1995年10月,汪繼良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首屆全國集報研討會,2014年當選為中國報協集報分會第三屆理事會副會長。
汪繼良不光集報,他還主編《中國秦州集報》,創辦了中國西北集報聯誼會會刊——《中國西北集報》。2010年,“天水養正堂報刊博物館”入圍中國報協集報分會“雙百工程”三星級“中國集報之家”榮譽稱號。
汪繼良還在思考著自己創辦的報刊博物館,應該用怎樣的一些報紙組合形式,做怎樣一個有意義的專題展覽,為過去的歷史創新一個特殊的記錄方式。
相關新聞
- 2020-10-28福建:實行九措施 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 2020-10-28黑龍江漠河:正式開滑 最北滑雪場迎來首滑式
- 2020-10-28展文旅特色 中國·肥西第九屆紫蓬詩歌節開幕
- 2020-10-28突顯“文化+宣傳” 湖南(金秋)文博會開幕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