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鄉食雜記之——炒面客
莜麥
黑豆黃豆
炒熟面
糌粑
油茶
核心提示
甘肅和陜西,一衣帶水,是兄弟。既然是兄弟,就免不了口舌相互糟蹋,也彼此贊美。甘肅人見了陜西人說:這關中冷娃秦腔吼得攢勁得很!陜西人見了甘肅人說:瞧,炒面客割麥子的活計還是出彩!
文 李滿強
甘肅地域狹長,從隴東到河西,綿延數千里,斜躺在亞洲腹地。蘭州以西,由于祁連雪水的澆灌,金張掖,銀武威,都是產糧區。陜西人所言的“炒面客”,當屬我的老家隴東一帶。這里年均降雨量不足500毫米,年蒸發量卻達1469毫米。因為干旱少雨,莊稼產量低,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炒面是人們主要的干糧。鄉人出遠門尋活路,都隨身帶著一個干糧袋子,里面盛著各色炒面,走到哪里,餓了,要一碗水,捏一把炒面吃,看起來寒磣,倒也是省錢活命的好法子。
我的老家靜寧,在成為“中國蘋果之鄉”前,鄉人多以糧食種植為主。除了小麥、洋芋、玉米之外,還大面積種植莜麥、高粱、糜子、谷子、黃豆等雜糧。不知是哪位先民發明了炒面,我翻遍《靜寧縣志》,也查不出個所以然。在一些諸如《食經》《閑情偶寄》等美食著作里,也找不到它的蹤跡,可能因為它本身低賤普通的緣故吧,難入那些美食家的法眼。
老家的炒面,做法很簡單,將莜麥和黃豆、黑豆等主料混合,去皮,放入鍋內炒干,再將胡麻籽、甜菜干、花椒葉等配料放入鍋內,加鹽和調料炒熟,晾涼之后,將主料輔料和在一起,用細磨磨了,再用細籮兒過濾雜質之后,即可做成香噴噴的優質炒面,冬天不凍,夏天不餿,儲藏方便,一年內不會變味。鄉人制作炒面,主料輔料沒有固定的法式,視每家的糧食情況而定。據老人們講,三年困難時期,很多人用榆樹皮和麥衣做成炒面,這些東西,在今天看來都是無法食用的,但當時卻救了許多人的命。
炒面攜帶方便,能干吃,也能用開水拌了吃,是鄉人以前日常必備的食物。鄉下農人,早晨起來都有喝罐罐茶的習慣,沒有饅頭、餅子等干糧的時候,取一些炒面就茶,叫“茶墊子”。干吃炒面需要耐心和技術,要屏氣,合唇,慢嚼,通過唾液黏合下咽。不會吃炒面的人,不僅會嗆著自己,還會一口吹掉,浪費糧食。我第一次吃炒面,是七八歲的年紀,上小學,同學給了炒面吃,被他逗笑,“噗”一聲,噴了他一個大花臉。后來在縣城上中學,沒有零錢買早餐,每年開學的時候,母親都要做些炒面給我帶上。那時候很多同學家的情況都變好了,一個班上,只有我們少數幾個同學還帶炒面當早餐吃。怕同學笑話,常常是在課間,躲在僻靜之處,匆匆吃上幾口,來安頓一下青春期正在發育的身體。
關于炒面,老家一帶有許多有趣的故事。據說縣城附近有個姓靳的莊稼漢,一頓吃了一升炒面之后,到七十公里開外的關山一帶拉山貨,來回五天可以不吃飯。清末隴上著名書法家李樹敏是靜寧人,1931年夏天,他背了幾十斤炒面,足穿麻鞋,徒步數千里,只身前往山東曲阜朝拜孔廟。于孔廟拓得歷代名家碑帖多幅,回來后潛心臨摹,刻苦練習,終成一家。李先生背炒面千里學藝的事,在老家成了一個典故,若是誰的學習不好,手藝不精,往往會被如此恥笑:背上二斤炒面,找個有本事的師傅好好學一下,再來!
炒面的主料是莜麥,是燕麥的同科。有資料顯示,莜麥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人體所需要的氨基酸、維生素和碳水化合物。用當下的話說,是養生的好食品?;诖?,鄉人在普通炒面的基礎上,對配料進行了改進,推出了“溫面”和“油茶”。前者是鄉人治急性腸胃疾病的土方,誰家的小孩子拉肚子了,在熱鍋里用文火炒干小麥面粉,用開水沖了服下,療效奇好;后者則是當下許多人早餐的主角,尤其是平涼、固原一帶的回民,在輔料中加了核桃仁、芝麻、白糖、瓜子仁等,然后用牛骨髓炒制而成的“牛骨髓油茶”,用開水沖了,有一種攝人心魄的香,是平涼的名優小吃。我在藏區漫游之時,曾吃過糌粑,其實也是炒面的一種,只是兌了酥油,比普通的炒面更富有熱量,可以幫助高寒地區生活的牧民度過漫長的冬季。時下的人們,在吃慣了山珍海味之后,近兩年似乎又有了返璞歸真的跡象,許多人熱衷于五谷雜糧的味道,精明的商家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推出了“五谷香”等一些小吃。所謂“五谷香”,不過是炒面的另一番叫法而已!
行文至此,還得回到開頭陜西人的話上來。為什么叫甘肅人“炒面客”呢?因為關中產糧,每年5月左右,隴東一帶的麥客,會帶上炒面大量涌入關中割小麥,所以就落下了這么個“雅稱”。不過現在細細想來,這“炒面客”也沒有什么不好,倒是很符合鄉人樸實耐勞、堅韌不拔的品格,若是有人以后喊我“炒面客”,我會坦然應之。
相關新聞
- 2020-11-12【隴上這碗面】高臺桃花面
- 2020-11-12神仙食材的PK 來自青泥與蕨麻的神秘誘惑
- 2020-11-04甘肅美食丨暖心暖胃 這四碗面片“揪”著鄉情
- 2020-10-21隴中“十三花”宴席 鄉村美食的大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