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崔麗紅
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抓落實,康縣連續9年以縣委1號文件全面安排部署農業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結合自身實際,以“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的發展理念,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域建設美麗鄉村,發展全域旅游。讓康縣鄉村旅游成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并駕齊驅新引擎。
城鄉一體統籌發展,打造全域生態文化旅游景區
康縣全域推進環境治理。緊緊圍繞“天藍地綠水清,村美家潔院凈”總體目標,建成三百里旅游文化風情線、白云山生態綜合示范工程和西漢水太石段生態文明長廊。統籌實施村級垃圾處理項目、治理河谷、新建鄉村衛生廁所、垃圾房、拆除城鄉規劃區內各類違法違章建筑、依法收回主城區強占亂占國有土地、廣泛開展“花滿康城、詩意鄉村”行動,拆除危舊、持續開展規劃植綠,著力拓展城鄉綠化空間等一系列環境治理工作,全面營造了潔美有序、管理規范、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城鄉全新形象。
康縣持續建設美麗鄉村。按照“規劃引領、因村施策、分類指導、先易后難、全域覆蓋”的原則,對全縣鄉鎮村社著眼長遠統一規劃,探索完善“多個渠道進水、一個龍頭出水”的項目整合機制,以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統籌推進路水電房、文化娛樂、衛生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堅持“不砍樹、不埋泉、不挪石、不毀草”,不斷加強鄉村風貌和鄉音鄉愁傳承,著力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實現了全域鄉村的美麗“蝶變”……
目前,全縣350個行政村已實現不同類型的宜居宜游美麗鄉村全覆蓋。2鎮16村被評選為中國最美村鎮,康縣連續榮膺“中國最美綠色生態旅游名縣”“中國最佳生態宜居旅游目的地”“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榮譽稱號。特別是“一帶一路”美麗鄉村國際聯盟論壇永久會館在康縣落地,為康縣搭建了走向國際化的大平臺。
整合各類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扶貧產業
康縣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原則要求,推進“農旅互動、工旅互通、商旅互贏、文旅互融”,在完善“吃、住、行、游、購、娛”傳統旅游要素的基礎上,加快向“商、養、學、閑、情、奇”新業態邁進,促進旅游提檔升級,使更多群眾受益。
如今享譽內外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何家莊村,曾經也是全鎮出了名的“貧困村”,2014年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整合各類資源,硬化道路,安裝路燈,修建廣場、公廁、垃圾房等基礎設施,并美化農家院落,華麗轉身后:一座座青瓦白墻的房屋錯落有致,一家家仿古風格的農家客棧各具風韻。鄉村文化主題館,主題書吧,農事體驗區、農業觀光區,小木屋等讓人目不暇接,幽徑步道、曲折迂回,雞鳴炊煙、沃土淺綠,仿佛讓人置身畫卷之中。
“這個地方我準備建成游客們專門烤魚休閑的場所。”何家莊村村民何慶山介紹,沿著何慶山種滿油葵的地埂來到了魚塘邊,興致勃勃的談起了他的創業史。“現在是村子美了,環境好了,游客也多了,所以我們的收入也就越來越高,城里人都愛吃土生土長的東西,所以我又在2019年7月份成立了鑫淼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以養雞為主,目前養雞3000多只,像蘭州、成都的游客吃了我家雞蛋后,都是讓我回頭給他們再寄去。像這魚塘,釣魚一小時20塊錢,釣上魚了就自己拿走,有時候一天也能掙300多元。”眼前這位50歲快出頭的莊家人,信心大、干勁足。為了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何慶山還打算開辦農家樂,特色食材主要就是以他養的雞和魚為主,他說不僅讓游客玩好,更要讓游客吃的舒心。
在康縣,如王壩鎮何家莊村這般大力發展旅游扶貧產業的沒美麗鄉村還有很多,像岸門口鎮朱家溝以紅色文化、特色名宿帶動鄉村旅游、楊家河村因文明習慣養成成為全縣借鑒學習的文明村;白楊鎮桂花莊以當地文化特色、康南美食吸引著外來游客;長壩鎮花橋村因地制宜,堅持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態的理念打造美麗鄉村并成為遠近聞名的國家4A級景區……目前建成的4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2個國家3A級旅游村景區和花橋、大水溝、鳳凰谷、何家莊、朱家溝、桂花莊、珍愛茶山等70個具有鄉土氣息、田園風光、康養功能、康縣品牌、示范引領的鄉村旅游示范村,如繁星般散落于綠水青山之間,各具特色,同時又串珠成線,既是康縣旅游的“掌上寶”,亦是八方游客的“心頭愛”,成為旅游產品多樣、旅游效益突出、產業融合共贏的新樣板。據了解,全縣旅游綜合收入從2012年底的2.94億元增長到2019年底的15.91億元,間接帶動9.83萬人增收致富。
創新發展模式,促進旅游扶貧效益有效提升
隨著美麗鄉村的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康縣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的重要抓手,創新完善了以“政府引導+公司運營+農戶(貧困戶)聯動” “協會+農家客棧+農戶(貧困戶)” “支部+幫扶單位+公司+農戶(貧困戶)” “能人大戶+企業+貧困戶” “互聯網+電商+鄉村旅游+產業開發”的旅游扶貧模式。實現了“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就地城鎮化”,有力推動了農村發展、農民致富。
“自我擔任寺底下村村委會主任,就想著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如何帶動村民發家致富,所以我帶頭成立金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進行食用菌產品的產業化發展,同時還輻射碾壩鎮私底下村、安家壩村、大莊村、太石鄉李灣等鎮村的木耳產業發展,還利用廢舊菌包的再加工、再利用,變廢為寶,達到產品生產再循環,形成了農產品產業鏈,2020年光食用菌包就生產了500多萬袋,年產值達1600多萬元,帶動了當地90多戶,200多人脫貧致富。” 眼前這個遠近聞名帶鄉親奔小康的“大能人”崔玉甲信心百倍的說。
康縣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和旅游扶貧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的例子舉不勝舉。
“像國家級4A旅游景區的朱家溝主要是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為此我們借著這個發展鄉村旅游的東風,通過房屋流轉把傳統村落進行改造和再保護,打造了50間“五福臨門”的民宿同時還開辦了農家樂。像一些西安、蘭州、青海、成都等大城市來的游客都特喜歡住我們的土炕,他們說住在這兒安靜、舒適,尤其是環境和空氣特別好。而且來的基本都是回頭客。”通過鄉村旅游帶領大家過上幸福日子的朱彥杰樂呵呵的告訴筆者。“像去年的話,收入大概在30萬左右,帶動入股貧困戶48戶,帶動勞務用工56戶,去年光務工費就發了16萬多元,村民們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即離家近又能照顧一家老小,再說他們腰包鼓了我心里也覺著踏實。”
鄉村旅游像扁擔,一頭挑著農民,一頭挑著市民;一頭挑著農村,一頭挑著城市;一肩挑著一產,一肩挑著二三產,不僅關系著農民的民生福祉,也關系著城鎮人口的生活品質,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康縣正以歷史的情懷和現代的理念發展鄉村旅游,把鄉村旅游作為建設大景區、發展全域旅游的“增長極”,全面激活了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相關新聞
- 2021-01-21珍藏版照片!折射西北鐵路春運大變化
- 2021-01-21【聚焦鄉村振興】美麗鄉村我的“家”——從花巖溝村華麗轉身看康縣美麗鄉村建設(三)
- 2021-01-19嘉峪關在賽事中發展旅游
- 2021-01-18描繪美麗鄉村新畫卷——平川區旅游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