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城古鎮 跨越千年芳華猶在
高家祠堂。本版照片均為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 田蹊 攝
青城書院
羅家大院
古鎮長廊
一個2.1萬人的小鎮,卻擁有近3萬平方米的古民居建筑群,且形式多樣,除民宅院落外,還有學堂戲樓,祠堂隍廟等,最早的建筑甚至可追溯至宋代。早在2013年,這些古民居就被評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行走其間,時光仿佛倒流般,古香古色的建筑,青瓦紅漆流轉于世,斑駁的痕跡像是穿越風雨而來的老者,祥和而沉靜。
這就是蘭州市榆中縣的青城古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鎮。跨越千年,芳華猶在,是人們度假、休閑的理想地所在。
千年古鎮:文化底蘊深厚
青城鎮三面環山,一面臨河,位于蘭州的東面,陸路距蘭州100公里,水路距蘭州50公里。據當地傳說,早在唐朝此地就筑有舊城,北宋仁宗年間時任秦州刺史的狄青大將軍為防止西夏入侵,憑借黃河天險在舊城的基礎上增筑了新城。因為新城東西長南北狹,故稱“一條城”。后人為了紀念狄青,將“一條城”改為“青城”。
但也有專家提出,狄青筑城一說雖在《甘肅通志》《蘭州府志》以及皋蘭、榆中兩縣舊縣志上有記載,但后來的《皋蘭新志》對此事卻只字未提,因此提出質疑,并考證說,狄青是宋仁宗時的將帥,而當時的青城一直被西夏所占據,直至其后的宋元豐四年至五年間才為宋將李憲所攻取。此時,狄青已去世多年,不可能到這里來筑城。
盡管專家對名稱有爭論,但青城文物古跡眾多,文化底蘊深厚,自古以來就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水旱碼頭和商貿中心,被譽為“黃河千年古鎮”。
游客在這里可以參觀高家祠堂、羅家大院、青城書院、城隍廟等眾多“國保”古建,還可以游覽東灘荷塘、百年生態梨園等,享受田園風光。
除此之外,當地英雄武鼓、柴山獅子、城隍出府等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青城小調、剪紙、刺繡等經久不息的民俗文化也韻味十足。其中蘭州青城水煙制作技藝、道臺獅子、青城小調等已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青城書院:贏得“仁義之鄉”稱號
青城還被譽為“中國水煙之鄉”, 水煙制作始于明末清初,在康熙至道光年間曾紅極一時,以絲、香、味三絕聞名全國,素有“蘭州水煙天下無”之譽。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發展,一塊古樸的石碑上還鐫刻著當時青城的“法令”:經營水煙必須按比例向書院繳納費用,以保證書院的正常運行。
青城書院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即公元1831年,整個書院坐北朝南,由山門、前院、中院、后院組成。書院門前有磚雕照壁一座,院內楹聯“鏡帶黃流,學海明翻霞九曲;崇蘭疊嶂,文峰聳挹露三宵。”透露出濃厚的教化育人色彩。
在這里,八仙桌上擺著的文房四寶,依然還飄著淡淡的墨香;墻上的字畫栩栩如生,筆走龍蛇,令人贊嘆;木門、木窗、木桌、木凳,簡樸溫厚如謙謙君子;高懸的匾額,穿透久遠的歲月,看著它們,仿佛在與歷史對話;抬頭可以看到,這里的椽子是方形的因為這里是給學生立規矩傳授知識的地方,梁和柱子都是圓形的,印證了“無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
據統計,僅清代一朝,青城書院就培養出11名進士、舉人74人、貢生 83人,而整個蘭州地區當時也只有49人考取進士。
教育興起,使這里人才薈萃,教育發達,文化興盛,民風淳樸,使這里被譽為 “風雅青城,仁義之鄉”。
羅家大院:見證青城水煙的輝煌
青城水煙如今雖已衰落,但水煙制作工藝和部分水煙作坊卻保留了下來。
羅家大院,建于1927年,是民國時期青城4大水煙作坊之一“永順成”商號羅希周的宅院,它反映了青城水煙的輝煌。大院占地面積7000多平方米,一進三院,由東院、中院、西院三大院組成,均為四合院。整個羅家大院由十六道門互相連通,設計獨特,布局嚴謹,古樸典雅。羅家大院也是電視劇《老柿子樹》的拍攝地,院內壓制水煙的巨型木椽、砣石以及壓制成捆的水煙,仍保存完好。
高家祠堂:青城宗族文化的代表
如果說羅家大院反映了青城水煙的輝煌,那么高家祠堂則是青城宗族文化的代表。
高家祠堂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占地2000多平方米,有殿堂、廊坊 20多間,是青城數十家宗族祠堂中保留相對完整的祠堂。過廳懸有咸豐皇帝賜予進士高鴻儒的“進士”匾額,建筑風格為典型的明清時期建筑,造型獨特別致,氣勢宏偉莊嚴。
青城隍廟據稱始建于宋仁宗寶元年間(1038年),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近年又修復了門樓及戲樓,使這里成為當地人們文化交流、休閑娛樂的場所。
相關新聞
- 2021-03-10河口古鎮 步入清明上河圖
- 2021-03-10讓我們一起從蘭州出發 尋找你眼中最美的春色
- 2021-03-08隴上風情游金城
- 2021-03-05蘭州發布十條春季鄉村旅游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