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彩陶鼓

史前彩陶鼓
逢年過節,自然要鑼鼓喧天,鼓樂齊鳴……在蘭州,說到鼓,自然少不了太平鼓。太平鼓是獨具蘭州地方特色的標志性樂器,也是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那么,你知道蘭州太平鼓的前身嗎?
這就是史前彩陶鼓。在甘肅省博物館,有一件距今4800年左右的彩陶鼓,靜靜地站立一隅。這是迄今為止,最早的打擊樂器之一。
這件彩陶鼓,一頭大一頭小,大頭呈喇叭口,小頭則呈圓筒狀,中間連同的部分則是圓柱狀,彩陶鼓表面是紅黑兩色的網格紋、鋸齒紋、漩渦紋等彩陶紋飾,透著一股粗狂之氣。
細細考究這些器物,彩陶鼓由喇叭形大頭和呈罐口、盤口造形的小頭,長形圓筒狀的中腔三部分組成,前后貫通。而在靠近喇叭口外沿,卻分布著6-12個鷹爪狀泥突。顯然,它們是為了掛住某些東西。
這件文物出土于永登。1986年3月,蘭州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永登縣大通河東岸的河橋鎮樂山坪一帶,發現并收集了一批屬于史前新石器時代的出土陶器,其中有7件花紋精美、造型奇特的喇叭形器物最為引人注目。這些陶鼓造型別致,是以往考古發掘中所沒有見過的。
大部分人認為這是遠古時期祭祀的一種樂器,為打擊樂。幾千年前的先民過著茹毛飲血的日子,他們往往要向上天祈求生活的安定。乳丁的作用,就是把剝下來的獸皮,掏幾個洞洞,把濕著的獸皮蒙起來,等干了,就緊緊地蒙在罐口上了,然后,用獸皮做一個帶子,背起來進行演奏。
演奏時,一手敲擊獸皮,另一只手蒙著后面小口,通過兩只手的敲擊開合,產生不同音節,來實現演奏的效果。手的位置不同,方位不同,變換的角度不一樣,產生的音律就不一樣。它們就是古文獻中說的“以瓦為框”的土鼓,這些喇叭形的器物是先民用的土鼓,今天,我們把它們稱為彩陶鼓。
甘肅的彩陶鼓,不僅是蘭州太平鼓的祖先,更是黃河流域鼓的起源。
文/ 圖 王文元
相關新聞
- 2021-03-10甘肅省內還有哪些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 2021-03-10永登縣連城鎮土司莊園建筑群科學歷史和藝術價值高
- 2021-03-04首例!肅北鹽池灣保護區一只雪豹被戴上定位項圈
- 2021-03-04甘肅王家安:兩行楹聯,一窺甘肅八千年文明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