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萬事,吃飯為大。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國家糧食安全放在了十分重要的高度,強調“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等,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這一重大問題的持續深度關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升。過去十年間,我國糧食產量連續七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十年再上一個千億斤新臺階。人均糧食產量達到483.5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糧食穩產增產的背后離不開農業科技的支撐和驅動。
在“藏糧于地”中注重科技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藏糧于地”,既要保住耕地數量,更要提升耕地質量。要圍繞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開展核心技術攻關,發揮農業科技在“藏糧于地”上的支撐作用。從提升旱坡耕地基礎地力技術,到耕地污染治理修復技術,從強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到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守住了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提升了耕地質量。十年間,我國農業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累計建成9億畝高標準農田,配套建設一批現代化灌區,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超過54%,靠天吃飯的局面加快改變。有肥沃的土地,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保障,才能有效克服糧食生產過程中各種風險挑戰,確保糧食生產實現穩產增產。
在“藏糧于技”中激發科技動力。保障糧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藏糧于技”就是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向科技要產量、要效益、要競爭力,用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來強化糧食安全的支撐。從品種改良,到農田基礎設施的改進,從提升耕作技術,到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等,要注重從糧食生產的全過程提升科技支撐,通過科技創新,讓廣袤大地生產出更多的優質糧和科技糧。以種業為例,十年間,國家育成發布了950多個主導品種,播撒向自然資源稟賦不足的地帶。目前,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機械化智能化水平是糧食增產的重要手段。通過進一步開展機械研發,推動現代農業智能化、智慧化,讓糧食穩產增產更有保障。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從57%提高到72%以上,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機械化率分別超過85%、90%和97%。
在科技改革中釋放創新活力。“耕地就那么多,穩產增產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農業大國,既要搶占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的制高點,也要深化科技改革,建立強有力的農業發展科技支撐體系,激發各方面的動力活力。要構建以政府為引領、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為支撐的產學研協同攻關機制,共建研發平臺或產學研創新聯合體,開展長期戰略合作。要不斷完善農業科技科研評價、成果轉化、人才培養、收益分配等機制,調動科研主體積極性,加速技術研發與成果轉換。要持續創建更高水平的科技服務體系,提升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服務能力,提高專業化、機械化、現代化程度,打通農業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要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數字化發展。要積極培育“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農業職業經理人,探索在傳統農業基礎上運用科學管理、用現代企業管理手段運營農業合作社的新路子,讓更多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脫穎而出,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增添新動能。(張繼)
- 2022-10-12指引我們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路(人民觀點)——新時代我國對外工作的根本遵循②
- 2022-10-12人民網評:創新能力穩步提升,科技實力上新臺階
- 2022-10-12人民財評:用新供給打造旅游市場新增長點
- 2022-10-12“動態清零”可持續而且必須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