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舜禮:疫情能否撼動中國旅游業的“交椅”?
【點睛】旅游作為疫情寒潮下受災最重的產業,3年來一直掙扎在谷底和深淵……于是,有文章提示業內保持清醒認識,“不要盲目高估旅游的戰略價值和戰略地位”。我們該怎么看?

可惡的新冠疫情轉眼就折騰3年,把旅游業弄得一塌糊涂,不僅接待和收入“打對折”,企業和從業者也狼狽不堪,尤為令人憤懣和焦躁的是,至今前景仍處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時空隧道里。近觀幾篇業界文章,有人眼看旅游深陷疫情泥淖而難以自拔,便在惋惜和隱憂之余,開始審視旅游的產業地位。也就是說,在這場很難對付的疫情影響下,旅游歷經多年拼搏而贏得的產業地位,能否繼續坐穩國民經濟產業體系中的那把“交椅”?
旅游作為疫情寒潮下受災最重的產業,3年來一直掙扎在谷底和深淵,毫無復蘇和恢復之望,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幾乎“腰斬”,無論是與全國GDP增幅相比,還是與其它行業恢復比較,便自我感覺“矮人一頭”。再看疫情下的救助政策,各地方和行業部門曾“斂乎”一堆,到底救災和紓困作用如何,是久旱甘霖、還是杯水車薪,全行業、協會、企業自有公論;5月下旬國家印發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的政策措施,出臺了6個方面的33條政策,涉旅內容也少之又少。國家對旅游業重不重視,不能由此來斷定;一個最根本的原因,旅游真正所需的實質性支持,在疫情之下誰也很難給予。于是,有文章提示業內保持清醒認識,“不要盲目高估旅游的戰略價值和戰略地位”。

觸發敏感神經的另一因素是最近召開的二十大報告,有收聽收看者在當日就發現,報告竟對旅游只字未提,而對文化提了20多處,這便讓“文化和旅游”機構(部、廳、局)的干部和旅游從業者,不自覺地對比起文旅地位之落差;隨后,在中央授權發布的報告(全文稿)中,有人發現提到2處“旅游”、30處“文化”字樣。于是乎有作者撰文說,旅游目前還處于可有可無的階段,“旅游業算不上關乎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也不能算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行業”。
還有俄羅斯最近撤銷旅游署的消息,也讓業內人聯想到國內旅游機構的狀況,說“顯示出旅游業獨立門戶的尷尬,旅游可能并沒那么重要,尤其是處于一個復雜斑駁的時代”。
當然,業界對旅游地位的各種憂慮,除了上述客觀因素,也有主觀上的敏感。熟悉一個領域、更懂一個產業的,自然一有風吹草動、蛛絲馬跡,便會首先預感到,這與“春江水暖鴨先知”是同理。
什么是旅游的產業地位或戰略定位?且不說具體定義和概念,就按業內人的認識習慣,應是指國家在文件中對旅游業重要性的認定。這種表述具有相對穩定性,一般三五年不會變;在3年疫情影響下,這個地位或定位變了嗎?我是至今未曾聽說的;是否將要改變呢,更是聞所未聞。如果不變,旅游產業定位就還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這是10多年前國務院在《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確認的。
恰如其分地看待旅游業的作用,不論是在當下,還是在未來,對于業內每個人都非常必要。不論是哪個崗位上的從業者,對旅游懷有敝帚自珍之心是可理解的,但對它的地位、作用和貢獻,更應有清醒、理性和中正的認識。尤其是要有一種客觀態度,旅游業不是無所不能、重要無比的,而是在許多方面和狀況下,處于其次或再次的位置。舉例來說:一不如吃飯重要,“人是飯、鐵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旅游不可能如此;二不如上學重要,一旦疫情趨緊,孩子不能到校,每個家長都心急如焚;三是不如醫療重要,任何人得了疾病就必然放棄旅游計劃;四是不如就業重要,哪一家庭有人失業下崗,都會焦頭爛額、寢食難安;五是不如突發事件處置重要,一旦哪兒發生地質災情或水旱大災,怎么還會有心思出游。做這樣具體情況的列舉,恐怕通宵達旦、三天三夜也羅列不盡。
也就是說,旅游雖是國民生活之必需,但有若干前提條件,若一味強調旅游之重要,是不符合現實情況的。正如有人調侃說“旅游就是吃飽飯、撐得慌以后的事兒”。如果做一個類比,作為滿足心理和精神的一種需求,旅游與看演出、聽歌兒、戶外運動、競技比賽、自駕探險等應有異曲同工之妙,差異是在各有疆域邊界、各有專業特征、各有作用功效、各有影響領域。一味地把旅游業看得很重,似乎能包羅萬象、統籌八方,那也未必能夠行得通,如前幾年提出“旅游+”,結果+來+去,還是很難把別的行業+進來,最后倒是被別的行業+旅游了。
既不要過分自戀,也不可自暴自棄,是保持行業自信的必要分寸。盡管疫情形勢依舊嚴峻復雜,各地為了自保而加碼不懈,旅游仍要保持一份行業的清醒和自信,認清和銘記行業的職責本分,方能在疫情及次生災害的蹂躪下,依然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

從40多年坎坷而不平凡的發展歷程看,旅游無論遭受什么劫難,都在以下6方面恪盡了職守和本色:
一是滿足人民精神需求。居家久了必然想出門、出游,這是人之所欲、人之本能;若長時間“禁足”、“靜默”,就會情緒焦躁、抱怨生病。世衛組織報告說,新冠流行第一年全球焦慮和抑郁發病率增加25%;中科院陸林院士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全球新增超過7000萬抑郁癥患者、9000萬焦慮癥患者、數億人出現失眠障礙。
二是提升國民文明素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士人”的要求,認為旅行旅游是成才不可或缺的學習途徑,可以獲得比書本知識更加有益的見識,讓人心胸開闊、淡泊寧靜、文明禮貌,放到今天則應該適于全體國民。
三是增加社會就業崗位。這是世界旅游組織和各國政府公認的旅游產業優勢,其勞動密集型和綜合智力型的就業特征,可以吸納各個層次、各種知識背景、各個年齡段的數量龐大的人群就業。
四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凡是旅游興旺的城市,必定是聲名遠揚、繁榮昌盛;凡是搞好旅游的鄉村,必定是鄉村振興、農民富裕。
五是助力文化強國建設。旅游有助于挖掘、活化、傳承、賦能文化,通過文旅融合,實現“以旅興文”;旅游還可提升國民文化修養,提高國民文明素質,增強文化自信,培養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六是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我國已有高達3億人次的國際旅游規模,這是中外文化和文明交流的最重要載體和最寬廣渠道,通過旅游可以實現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樹立中國和中華民族的良好形象。
旅游業的以上作用和功效,由于遭遇疫情的影響和干擾,而暫時難以充分發揮,所能做到的較以前明顯減少,但作為產業功能并未因此而失掉或改變,旅游依舊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旅游仍然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因此,在抗御疫情的最后關頭,仍要強調旅游行業的自信,自信之底氣來自于產業韌性,“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對旅游抗打擊力的最恰當比喻,只要堅信這一點,就能增強抗御疫情的信心和毅力。

新冠瘟神僵斃薨逝之日,必定是旅游產業生機勃發之時,祖國大地將恢復平常的祥和與寧靜,億萬家庭將迎來渴望已久的旅游春天,縱情投身大自然的懷抱,盡情領略生活的自由、舒心和美好!
祝愿這一天加快向我們奔來。
(作者:高舜禮 圖片由作者特供)
- 2022-11-01陜西發現仰韶晚期大型環壕和成人墓地
- 2022-10-31江西省第十六屆運動會火炬傳遞活動南昌站舉行
- 2022-10-31努力實現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新視角)
- 2022-10-31飛天圓夢|這十年,把奇跡鐫刻在浩瀚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