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首演,出訪了4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3800余場,觀眾超過500萬人次,《絲路花雨》得益于天生麗質;40多年不斷升級換代、常演常新,更凸顯進取品質

經典舞劇《絲路花雨》亮相國家大劇院(2023 年 1 月 23 日攝) 受訪者供圖
“真是一場美好的視覺享受。”在漫天花雨中,國家大劇院歌劇院近2000名觀眾情不自禁起立鼓掌、大聲喝彩,向甘肅省歌舞劇院創作演出的經典舞劇《絲路花雨》致敬。
這樣的場景從癸卯春節正月初二持續到初六,甘肅省歌舞劇院院長李金江沒有想到,這部已演出了40多年的舞劇仍然如此受到首都觀眾的喜愛。
不只是《絲路花雨》。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信息,2023年春節假期中國營業性演出場次9400余場,票房和觀演人數均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八成左右。
不只是春節。近年來,隨著舞臺劇、話劇等文化消費升溫,舞劇《只此青綠》《紅樓夢》等在多地出現一票難求現象。
市場人士預計,未來十年,中國舞臺劇市場有望成長為百億級“新藍海”。什么樣的作品能占領這個市場?哪些元素在成就經典?從《絲路花雨》40多年的發展歷程一探究竟。
傳統文化正在成為舞臺創作新風潮
5場演出場場爆滿,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2022年國內舞臺上的新老爆款,幾乎都是舞蹈,且都是中國傳統文化題材。從《只此青綠》到《五星出東方》《李白》《昭君出塞》《紅樓夢》等,中國傳統文化與非遺文化正通過不同的舞臺藝術傳遞到世界,成為文化熱點。
1979年首演,出訪了4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3800余場,觀眾超過500萬人次,《絲路花雨》得益于天生麗質;40多年不斷升級換代、常演常新,更凸顯進取品質。
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永霞說,敦煌文化是世界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源遠流長不斷融會貫通的典范。1979年秋天,《絲路花雨》劇組赴北京,參加國慶30周年文藝匯演。其后,在時任廣東省主要領導的大力推介幫助下,劇組赴香港演出,轟動海內外。《絲路花雨》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現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絲路精神的時代內涵,出訪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了文化使者的重要使命。
作為中國第一部敦煌舞蹈流派經典舞劇,《絲路花雨》開啟了中國古典舞蹈傳承與創新先河,被譽為“活的敦煌壁畫,美的藝術享受”“中國舞劇的里程碑”。
取材自宋代名畫《千里江山圖》的《只此青綠》,以及《李白》《昭君出塞》等歷史題材舞劇,都因作品豐滿的民族文化內核和高藝術品質得到市場認可,以傳統文化為根基的舞臺劇正在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創作和進場觀看。
兼顧“跳好舞”和“講好故事”
演出市場復蘇拉動了舞劇創作。業內人士認為,一部經典舞劇必須兼顧“跳好舞”和“講好故事”兩件事。
“沒有敦煌藝術、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有《絲路花雨》。”1979版《絲路花雨》編導晏建中回憶,七易其稿后,創作團隊在敦煌壁畫里找到了絲綢之路凝聚中外友誼這一主題,以絲綢之路為背景的故事輪廓形成。敦煌畫工神筆張及女兒英娘與波斯商人伊努斯患難與共、生死相交的故事,成為舞劇主線。
“舞從敦煌來,但壁畫上的舞姿是靜止的,如何讓它們動起來,一開始并沒有現成的舞蹈動作可供選擇。”甘肅省歌舞劇院副院長王瓊曾是1979版英娘的扮演者之一,她回憶,為了復活壁畫中的舞姿,前輩創作者們曾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在探索中,該劇創造出一個中國舞蹈的新流派:敦煌舞。王瓊介紹,一段英娘賣藝的舞蹈就由100多幅敦煌壁畫中的舞姿形象編排而成,舞蹈節奏抑揚頓挫,舞姿優雅靈動;而“千手觀音”“反彈琵琶”“伎樂”“小雜耍”“黑巾舞”“霓裳羽衣舞”等舞姿,則是出自莫高窟第3窟、第112窟、第321窟、第184窟的壁畫。
起伏跌宕的情節,美妙優雅的舞蹈,讓這一舞劇在1979年甫一推出就如一聲春雷震醒了藝壇,被稱為“改革開放的報春鳥”。
實現破圈傳播的《只此青綠》,吸引觀眾的不僅是古今對話、時空交錯的敘事結構,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等舞段的意象萬千,更是從劇本、表演到舞臺設計的獨具匠心,該劇以重達約2000公斤的舞臺裝置,實現山水畫高遠、深遠、平遠幾個維度的有序交錯,將《千里江山圖》蘊涵的東方美學傳遞給觀眾。
守正創新成就經典
進入21世紀,敦煌題材產生了《敦煌古樂》《大夢敦煌》等眾多作品。尤其2000年創排的《大夢敦煌》亦誕生于蘭州,集“舞蹈美、音樂美、劇集美”于一身,既收獲了口碑,也實現了經濟效益。截至目前,《大夢敦煌》收益破億元,被譽為新世紀國產舞臺劇“多產出、多演出”的成功范例。
《絲路花雨》不再一枝獨秀,劇院也曾一度面臨生存壓力。
“一部作品要千錘百煉成為經典,不能只靠獲了獎、有口碑,更需要在堅守傳承中吸納時代元素進行創新,獲得市場的認可,滿足觀眾需求。”甘肅演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其銀說,40多年來,劇團不斷沉淀積累,找尋新的突破口。
2008年,《絲路花雨》入選奧運迎賓節目,舞劇進行了更新創作,“《絲路花雨》蘊涵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精神,2008版保留了1979版的精髓與風格,也在配樂、舞蹈編排、技術技巧、服飾舞美等方面進行了突破創新,既突出敦煌藝術的古樸典雅,又增加了國際感、時尚感。”李金江說。
新編排后的《絲路花雨》再次掀起巡演高潮,還以商業形式走進了肯尼迪音樂中心等世界知名的藝術舞臺。癸卯春節國家大劇院上演的正是2008版《絲路花雨》。
為了吸引更多觀眾,2017年,《絲路花雨》又推出旅游版,在甘肅省敦煌市開始常態化演出。“旅游版更多使用了數字舞臺技術,貼近普通游客。”李金江說,受疫情影響,加之相關演出合同到期,目前旅游版已暫別觀眾,但幾年的歷練也是一次新的嘗試與突破,提升了劇院的市場敏感度,更加注重觀眾感受與互動。
2021年,《絲路花雨》參加了河南衛視和嗶哩嗶哩聯袂打造的黃金強檔綜藝節目《舞千年》,借力視頻媒體擴大影響力敦煌文化出圈,尤其吸引Z世代年輕人的關注,成為他們的新熱愛。
此次在國家大劇院上演的《絲路花雨》還有一項創新,就是演員全部來自甘肅本地。但即便是擁有《絲路花雨》這樣經典劇目的甘肅省歌舞劇院,也像全國不少基層文藝院團一樣,存在生存與發展難題,面臨人才資源匱乏的挑戰。要培育出《天鵝湖》那樣百年不衰的經典劇目,《絲路花雨》和甘肅省歌舞劇院都還有更多的路去嘗試。
- 2023-02-03敦煌“窯洞派出所”亮相《2023中國詩詞大會》
- 2023-02-03民航業首次推出“機票+景區”免費、優惠航旅產品
- 2023-02-03金塔:越冬候鳥成群結隊
- 2023-02-03長圖丨甘肅@你 看“生態事”新變化 看“生態路”新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