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溯源甘肅】
魏晉南北朝時期甘肅的禮俗文化
高臺縣魏晉墓出土的首飾“金花”
食粽子
門插柳梢
佩戴香包
以上四幅圖均為河西地區出土的魏晉墓磚畫,體現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的生活習俗。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特約撰稿人 李清凌
魏晉南北朝時期,受社會動亂、民族遷徙、人口大規模流動的影響,甘肅的婚姻、喪葬、節日、娛樂等社會風俗,都既保留了傳統的社會習慣,又凸顯東西部、各族間交流融會、推陳出新的特點。
婚姻
這一時期,甘肅的婚姻風俗,大體仍遵循“六禮”(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的傳統。但在實行環節上,又出現催妝、謔郎、新婦乘鞍等新現象。
催妝是北朝流行的婚俗,甘肅也不例外。結婚那天,女方先在大門里或大門外用布圍成屋宇,叫作青廬,男女雙方在此舉行交拜儀式。男方迎親車出發時帶百余人或幾十人,隨車到女方門口,接下來就圍著迎親的車子,不斷地呼叫:“新婦子,催出來!”直到新婦登車為止,以此增加歡樂喜慶的氣氛。這種現象前代很少見。
謔郎,是婚后新郎到女家“拜閣”即“回門”的時候,女方許多年輕氣盛的親賓婦子出來,拿木杖敲打女婿取樂。雖然緊接著就是豐盛的宴席招待,但那一頓“痛打”,有時搞得新郎疲憊困頓,狼狽不堪,真不是好過的一關。
新婦乘鞍同樣有北方少數民族習俗的影子。“鞍”是“安”的諧音。它是在男方家門口放一馬鞍,新娘迎來下車后,要從鞍上跨過,寓意婚后“平安”。唐人段成式記載說:送雁稱“鵝”,擺出纓子象征男女合髻,婚禮在黃昏時舉行,“以其陽往而陰來也”。(《酉陽雜俎續集》)還要請富實人家的婦女為新婚夫婦鋪床,讓男童為其端合巹酒等。巹是古代結婚時用作酒器的一種瓢。合巹,類似飲交杯酒。這些習俗通行于北方包括甘肅,有些直到晚近還在流行。
這一時期北方還有幾項新婚俗。一是婦女的家庭和社會地位提高。隋人顏之推說:“鄴(地名,在今河北臨漳縣西)下風俗,專以婦持門戶,爭訟曲直,造請逢迎,車乘填街衢,綺羅盈府寺。代子求官,為夫訴屈,此乃恒代之遺風乎!”(《顏氏家訓》)恒代遺風,指北魏鮮卑族舊俗。相較于南方,北方婦女的社會地位高、社交活動多,舉止潑辣,可能是受了少數民族風俗影響的結果。同樣屬于多民族聚居區的甘肅,當不異于北魏京都(今山西大同及河北等地)。二是婚姻多索財禮,不重視門當戶對。士族與庶族互不通婚的習俗在南方守護甚嚴,至有士庶天隔之嘆,而在北方包括甘肅民族雜居地區則不然。士庶之間、各民族之間互通婚姻,女方重視索要財禮。盡管政府也有禁令,但見效甚微。三是夫死,寡婦再嫁的現象很普遍,不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
喪葬
魏晉南北朝時期,厚葬舊俗在社會上層仍占主導地位。但也有一些有識之士看出其中弊端,倡導薄葬。曹操、曹丕、司馬懿等都有薄葬的遺言。甘肅著名學者皇甫謐更深切地指出:“存亡天地之定制,人理之必至也。”即生死是自然法則,人生必經的過程。他坦然面對死亡,預設個人的喪葬之制,寫成《篤終》一文,大意是說:人死,無形的精神活動停止,有形的尸體逐漸化解。靈魂歸于自然,形骸藏于地下,沒有靈魂附著在尸體上,這是自然法則。為死者隨葬很多財物,既消耗生者的生活用度,又無益于死者,反倒會招來盜墓。那是喪家自召拋尸露形,無異于將黃金埋在路旁,又寫個標記,可不痛心!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也沒有不被盜的墳墓。有鑒于此,他立下遺囑,大意是說:我的喪事,希望早上死,晚間就安葬。不用做棺槨,不要繁復的衣飾纏裹,不必洗尸,不制新服,無須殯喪含玉。我本想赤身露體地入土為安,考慮到人情染俗已久,一時難以做到,故粗略地約定:如喪事豪華地辦,不能用石槨;簡約地辦,不暴露形骸。氣絕之后,便穿上平常的衣服,裹上頭巾,以粗竹席裹尸,兩頭用麻繩捆扎,置尸床上。選擇不長莊稼的荒地,挖深十尺,長一丈五尺,寬六尺的土坑掩埋。平生所用之物不必隨葬,只隨《孝經》一卷,以示不忘孝道。土坑填平后,不起墳冢,使野草繼續生長。我死若不這樣做,就等于戮尸于地下,讓死者受到重傷。靈魂有知,將會永久地含冤叫悲,長為恨鬼。“死誓難違,幸無改焉。”(《晉書·皇甫謐傳》)
這是一篇謀慮深遠,驚世駭俗的遺囑,其子孫遵從遺言,付諸實行。
狐死首丘,落葉歸根。人死葬于祖塋,依然是這一時期普遍做法。客死異地,移靈還鄉既屢見不鮮,又是一種孝道的表現和普遍的葬俗。甘肅這樣的事例很多。西魏北周秦州清水郡(治所在今甘肅清水縣西北)人李虎,于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在京城去世,直到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才歸葬于秦州清水縣內莎鄉,延期30年才得安葬。
節日和娛樂
魏晉南北朝,甘肅的傳統節日同中原內地大體相同,主要有元日、人日、元宵、清明、端午、重陽、除夕等。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這一時期還流行宗教節日。如佛教的四月八日、十二月八日;道教的三元節(正月十五上元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十五下元節)。有一些宗教和傳統節日重合。如道教的上元節和傳統的燈節;佛教的十二月八日和中國傳統的臘八節;道教的中元節和佛教的盂蘭盆節等都在同一日。
元旦是民間最隆重的節日。這天,家家戶戶雞鳴而起,穿上新衣,燃爆竹,掛桃符,貼門神。梁人宗懔撰《荊楚歲時記》說:“上古時代有神荼、郁壘兩兄弟,住在度朔山上桃樹下,專門檢查百鬼,有擾害百姓的,就用葦索拿下,喂老虎吃。”于是人們就在除夕這天,用桃木做成人形掛在門上,手握葦索,象征神荼、郁壘,又在門上畫虎,用以辟邪。為什么用桃木刻人?明人馮復京撰《六家詩名物疏》說:“桃者五木(桑、榆、桃、槐、柳)之精,壓伏邪氣,蓋仙木也。”就是說,桃木是五木中的精靈,能壓服邪氣。此俗甘肅同樣流行。這一天人們還要點香蠟,祭祖先。長幼以次拜賀。然后歡飲椒酒,喝桃湯,食膠牙糖、五辛(大蒜、小蒜、韭菜、云臺、胡荽)盤、雞子等豐盛的飯菜。
正月初七為人日。傳說天地初開,以一日作雞,二日作狗,三日作羊,四日作豬,五日作牛,六日作馬,七日作人。于是人們在此日清晨,至門前呼牛、羊、雜畜令來,放粟豆于灰,撒在大門內,說是“招牛、馬”,表達對于六畜繁殖的美好愿望。正月初七慶祝人日,就特地用七種菜做湯,并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形貼在屏風上,或將它戴在頭鬢。又造華勝(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互相贈送。文人則登高賦詩,以抒雅興。
正月十五為燈節,有祠門祭戶、祭蠶神、迎紫姑、打簇、相偷戲、做宜男蟬、打糞堆等活動。
上巳節是三月第一個逢巳的日子。古人于此日祈福免災。魏晉以后改以每年三月三日為清明節。各地于此日踏青郊游,上墳祭祖,文人賦詩,尋歡作樂。
四月八日是釋迦牟尼的誕辰。佛經記載釋迦牟尼誕生后,難陀和優波難陀龍王(另一說有九龍)吐清凈水,灌太子身。后世乃形成“浴佛”的習俗,確定陰歷四月八日舉行浴佛儀式。浴佛節在古印度就已經形成。魏晉時期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盛傳,浴佛習俗開始傳到中國,成為民間新興的節日。這一天,諸寺設齋,信徒們都到寺院去參加浴佛活動,以五色香水浴佛。五色香水是以都梁香(澤蘭)為青色水,郁金香為赤色水,丘隆香(一種印度香料)為白色水,附子香為黃色水,安息香為黑色水。甘肅佛教界也流行這一節日和盛會。
五月五日為端陽節。人們于這天做香包,踏青,采草藥,食粽子。在門戶上插柳梢,掛艾人,或在鼻子下點雄黃,飲菖蒲酒,系五彩絲(又名長命縷、續命縷等)。它是用五色絲制成日月、星辰、鳥獸等形狀,佩于胸前,或綴于臂、腳腕上,寓意躲避兵災,驅除邪氣,長命百歲。
七月七日是乞巧節,主要是婦女的節日。當夜,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晉人周處的《風土記》記載:“其夜灑掃庭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即牽牛)、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咸懷私愿。或云見天漢中有奕奕白氣,或光耀五色,以為征應,便拜得福。”
七月十五日為佛教盂蘭盆節,道教的中元節。此日人們將百味五果裝在盆中,送到寺院,供養大德,為逝世的七代父母及在世父母祈福。人們還刻木割竹,飴蠟剪彩,做成花果形,有的極為工巧。道教信眾則要舉行盛大的誦經活動。
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人們于此日佩茱萸囊,飲菊花酒,登高辟邪。又有采菊相送的風俗。重陽為節是因九為陽數,又為“久”的諧音,故以此日宴享高會,寄托美意。又九月百花凋謝,唯芳菊獨榮,人們喜以菊花相送。
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云:臘鼓鳴,春草生。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節日。魏晉南北朝時期甘肅民間會在此日舉行驅逐瘟疫,吃五谷雜糧粥的節日活動。
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人們在這一天除了打掃衛生,除舊布新,準備過年菜肴之外,還于當晚象征性地留些飯菜,稱作“宿歲飯”,等到正月十二日,再將它扔到街上,象征富足有余,吐故納新,寄托新年更富的美好愿望。
見于記載的魏晉南北朝娛樂活動,主要有樗蒲、彈棋、圍棋、握槊、藏鉤、蹴鞠、戲射、童戲等。
樗(chū)蒲是類似后代擲色子的游戲。
彈棋的棋盤為方形,中間隆起,四周低平,棋盤兩邊各有一蛟龍盤成的圓洞,棋子用硬木或象牙做成,共12枚,雙方各六枚,棋手站在棋盤兩邊,擺好棋子,然后分別用手將棋子彈入對方圓洞,先彈完者獲勝。
這一時期盛行圍棋。當時圍棋有九品,從一品到九品依次為入神、坐照、具體、通幽、用智、小巧、斗力、若愚和守拙。九品之外,還有“棋圣”之稱。至遲在北魏前期,北方出現了縱橫各十九道的圍棋盤,在此之前的圍棋棋盤是縱橫各十七道。它是社會上層普遍喜愛的一種娛樂活動。
握槊是從西域傳入的一種博戲,或叫“胡戲”,類似于雙陸(棋盤游戲)。
藏鉤,是一種游戲。臘日祭后,老年男婦各隨其輩,為藏鉤之戲。人分兩伙,以較勝負,得一籌者為勝。
蹴鞠類似于踢足球。這一歷史時期盛行于南北包括甘肅地區。
戲射有朋射和單射。參加朋射者分為兩伙,輪流射箭,按所射中的箭數來記籌,籌數多的獲勝。單射即單人射箭。
童戲有戰陣之戲(模仿大人布陣點將,指揮戰爭)、騎竹馬(模仿成人騎馬)、斗族(也稱斗鑿,它是從古代的擊壤演化而來的)、跳繩、攤戲(一方搖銅錢準備擲地,讓另一方猜正反面,猜中者勝)等。
當時的娛樂活動還有投壺、下象棋、六博、猜謎、打獵、擊劍、游泳、蕩秋千、斗草、斗雞、斗鴨等。
- 2022-07-07【溯源甘肅】臨洮境內的秦長城
- 2020-08-12【溯源甘肅】秦漢時期甘肅的藝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