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蘭山論語】
讓“走出去”成為常態
崔銀輝
習近平總書記在《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一文中指出,“現在通信很發達,通過打打電話、發發微信、看看材料也能了解很多情況,但畢竟隔了一層,沒有現場看、當面聽、直接問和‘七嘴八舌式’的討論來得真實鮮活。”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科技如何進步,到基層、到一線、到群眾中依然十分必要。只有讓“走出去”常態化,扎實做好調查研究,方可把工作做實做好。
“走出去”常態化,不僅事關工作作風,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經常“走出去”,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必然要求。即便是互聯網時代,科技進步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諸多便捷,但鍵盤不能代替腳板,指尖不能代替腳尖。當前,我們的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環境,各種風險挑戰和困難問題比以往更加嚴峻復雜,只有走出辦公室,深入基層的廣闊天地,通過調查研究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找到破解難題的好辦法和新路徑,打通工作推進中的難點痛點堵點。
“走出去”常態化,需要黨員干部提高認識,增強做好調查研究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出席記者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說道:“我長期在地方工作,有一個很深的感受: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深入基層看到的全是辦法。”“高手在民間”,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對發展中的各類問題感受最深,也最有發言權,我們要帶著謙遜與熱忱走到群眾中去,沉下心、撲下身,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廣泛凝聚民間的智慧和力量。
“走出去”需備好功課。“走出去”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在進行調研之前,首先要熟悉相關情況,做到“胸中有丘壑”,并制定可行的調研方案。只有帶著問題去基層,認真傾聽民意,探尋解決辦法,真正與群眾形成良性互動,“走出去”才有意義、有價值。否則,“走出去”就會成為“走過場”、甚至“走秀場”,不僅無助于推進工作,還會給基層增加負擔。
“走出去”要解決問題。說一千道一萬,“走出去”的最終目的是要解決問題。對調研中反映和發現的問題,應逐一梳理,建立清單。能夠及時解決的,就要迅速解決,決不能推諉敷衍。一時難以解決的,要耐心說明、持續推進。即使錯綜復雜的問題,也不能“踢皮球”,要及時上報、協調解決。此外,問題解決后,還要定期回訪,并且舉一反三,避免同質化的問題再次出現。
- 2023-03-13孫小榮:文明旅游與城市形象 美美與共還是兩敗俱傷
- 2023-03-10長篇小說《涼州十八拍》:聚焦河西走廊 書寫民族大義
- 2023-03-10陳紅彥委員:推進古籍保護立法 規范古籍利用
- 2023-03-08【兩會快評】讓民營企業“輕裝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