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蘭州泥塑非遺傳承人岳云生:黃泥塑造百態人生

岳云生介紹《三十六笑》
岳云生,蘭州非物質遺產泥塑傳承人、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金城文化名家。他用大西北普普通通的黃泥創作了一個微縮的大千世界,三千丑臉、山民系列等泥塑作品演繹浮生百態,這些泥塑作品的部分精品陳列在蘭州金城關“岳云生泥塑館”。生動的泥人作品因為有豐富的表情,人們看到了作品傳達出的思想與情緒,產生共鳴。通過賦予泥塑作品藝術生命,沉浸在泥塑世界中的他,充實而快樂。
“黃泥信手塑千丑,喜怒哀樂出心頭。未品世間酸甜苦,何能百態十指流。”這是岳云生對自己泥塑生涯的總結,也是他的人生箴言。
童年農村生活是創作靈感源泉
在大山的懷抱中,裊裊的炊煙伴著朝陽和晚霞,1948年11月,岳云生出生在素有“中國彩陶之鄉”“民間藝術之鄉”之稱的甘肅臨洮。山里的溝溝岔岔他跑了個遍,爬上樹掏鳥蛋,在山野間盡情撒歡,充分釋放了愛玩的天性。
鄉下的一草一木,鄉親們淳樸的笑臉在他的夢中總是浮現。尤其穿著松垮的棉衣棉褲、扛著柴火的村民形象深深印刻在岳云生的腦海中。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民國初期蘭州“浴池子”泥人的歷史資料,看著資料上對人物表情神態細微傳神的刻畫和流暢優美的衣紋處理,他對泥塑產生了濃厚興趣。
1985年,岳云生一家3口被調到了當時的蘭州冷凍廠,在廠工會搞宣傳工作。于是,他到南山根背來黃泥開始泥塑創作。黃泥在他的手里旋轉,沒一會兒,泥團在他的手里已經變成了一副“丑臉”,待頭像大部分要件呈現,他從茶幾下面取出一個薄薄的小木板,掏眼睛、挖鼻子、鉆耳朵、撬嘴巴,就這樣,一個“丑人”的頭像就呈現了出來。
岳云生說,現實生活中的人,多是麻木冷漠的表情,內心世界和言談舉止表里不一,誠實的人和誠實的語言難以表達,而面目慈祥者并不能說明內心善良,面目丑陋者可能會有一顆金子般的心。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有著形形色色的面目,也有著形形色色的內心世界。所以,他的作品喜歡呈現有滄桑感、幽默感以及直率樂觀、豪放的丑者,尤其喜歡呈現爽朗、豪放、悲苦、無奈等情緒表情。
岳云生的“泥塑”來自生活。塑造了諸如“遠客”“喊山”“挖洋芋”“知音”“背田”等具有濃郁甘肅鄉土氣息的泥塑,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細心的他總是不放過每次小小的“靈感”,上街偶見一位長得很丑但很有特點的路人,頓時萌發創作一個新“丑人像”的念頭。他認為,所有人總對所謂的“美”趨之若鶩,對于所謂的“丑”總唯恐避之不及,可是“丑”也是客觀事實,何況“丑”中有原始、自然、憨厚的內在美。
“從某種意義上講,審丑即審美,因為美中既有俗,而丑中亦有雅。”岳云生說。
“玩”出寫意的藝術風格
喜歡一件事,只是一個開始,熱愛和堅持才能將它做到極致。
岳云生說,他的外公不僅是自己泥塑的啟蒙人,更將這種灑脫的生活態度傳承給了他。“我的興趣愛好非常廣泛,玩根雕、石雕、騎摩托車、攝影、寫詩、畫畫、養小動物等等,總是陶醉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生活中的煩惱全在玩中化解了。”他說,自己一生玩得很忙,總感覺時間不夠用,玩得不盡興,到了50歲內退,終于可以放開一切,專注玩泥塑了。
他是一位資深“玩家”,不喜歡給泥人穿上花花綠綠的衣服,不喜歡涂紅臉蛋、紅嘴巴。他的作品未上彩,追求單純樸素的美,以顯示黃泥本色。
“泥人張和惠山泥人是三分塑、七分繪畫,岳的泥人五官表情直接造型、一步到位,厲害!”有藝術家對岳云生這樣評價。岳云生用黃泥塑造甘肅山民,呈現山民本色,20世紀50年代的山民穿著黑棉襖、黑棉褲,補丁摞補丁,不上彩更真實。
“甘肅的膠泥特別好,我的展柜中有30多年前的作品,沒有絲毫損壞。經過反復認真加工,干透后不裂口、不變形,可永久收藏。”岳云生說,他的泥塑作品的人物面部采用寫實手法,略有夸張,以突出情緒,以顯生動。衣褲多寫意,泥條擠壓、扭動之后安裝,別人稱之為“豬大腸”,好像國內再無人用此法。眼睛大多細瞇含斂,眼大而亮。人物以光頭較多,而頭發只是裝飾物,情感表現力弱,故減去。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從不臨摹,也不會給名人塑像,他的作品都是自己內心真實情感的投影,而非千篇一律的臉譜。“我做出來的泥塑,都是真實情感的自然流淌。”岳云生說。
“千千萬萬個場景,從藝術的、文化的角度中選出有內涵的,將代表情趣的精選出來,使作品有文化的高度,能看懂有趣,這樣的作品才是好的藝術作品。”岳云生說,他將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和生命的豁達、對故鄉的懷戀和人生的感悟塑于泥中,創作出三千多個不同形、不同表情的丑臉,并完成了后來被世人稱道的《過年系列》《村婦系列》《難民系列》以及《三十六笑》等泥塑作品,其中《三十六笑》更是獲得了甘肅省工藝美術家協會特等獎。
2010年,蘭州市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岳云生的泥塑被列入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蘭州泥塑的重點保護對象,政府專門為他開設了一間岳云生泥塑工作室。從此,他早出晚歸,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泥塑創作當中。“自從工作室開放以來,每天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經常有人對展柜上的作品愛不釋手,愿意出高價購買,但我都謝絕了。對于我來說,一個個泥塑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從構思、采土到創作、雕琢,直至成型,都凝結著心血,也承載著我的記憶和情懷,而這是任何錢物無法替代的。”
致力傳承等待有緣人
今年,已75歲的岳云生想將自己的泥塑藝術傳承下去。他說,從事藝術的人應該有藝術天賦,藝術不能家傳,匠人可以家傳。他對傳承有極高的要求,他認為能夠傳承自己衣缽的弟子一定要具有美術素養和審美眼光,才能創作出打動人心的泥塑作品。他教過47個弟子,都是免費。目前,他也還在等待有緣人。
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在做非遺傳承進校園的工作,讓孩子們體驗泥塑,讓孩子們知道現在還有泥塑這門藝術,在若干年后不至于斷代、傳承不下去。他認為:“藝術創作中豐富的想象力與孩子的天性有重大的關系。如果逼著孩子去學畫畫,而孩子本身不喜歡,就把孩子的天性抹殺掉了。我希望,能夠吸引到一些真心喜愛泥塑,有創作天分的孩子,在他們的藝術土壤上種下一顆種子,教教他們,這就是我能做的。”
幾十年如一日,如果沒有特殊的事情,每天早上9點,岳云生都會準時開館,偌大的泥塑館中雖然只有他一個人,但他絲毫不覺得孤單,賦予一團又一團黃泥生命,為一個又一個泥塑點睛,沉浸在泥塑世界中的他充實而快樂。
岳云生說:“泥塑世界就是我的‘桃花源’,我愿意定居在這里。這片‘桃花源’讓我心馳神往,讓我沉醉。這里沒有煩惱,只有快樂。愿那些在塵世中繁忙的人,能夠走進我的這片‘桃花源’,放慢腳步,欣賞這獨有的風景。”
人物檔案:岳云生,1948年11月出生,祖籍甘肅臨洮,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甘肅省工藝美術協會理事,享受政府“文化名家”津貼。(記者 滕效宏 趙庭那 實習生 席夢瑤 文/圖)
- 2023-04-25甘肅原創民族歌劇《呼兒嘿喲》入選第五屆中國歌劇節
- 2023-04-24在閱讀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宇宙星河
- 2023-04-24在山東東營遇見“甘肅非遺”
- 2023-04-24賞永靖郁金香花海 品藍色黃河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