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記憶】
指尖翻飛展技藝
潘博
假期里攜妻兒一道去探望岳父,也帶上了兒子最為珍愛的寵物——蟈蟈。妻子看到那只锃亮健碩的昆蟲被困在一個小小的塑料籠子里,便對兒子說:“要是有麥稈的話,我可以給你的蟈蟈編一個籠子,至少讓它住得寬敞些!”
本以為妻子就是這么一說,沒承想回到故鄉后,她竟然真的去找街坊鄰居要來了一大把修剪過的麥稈,丟進洗衣盆,加水浸泡那些金黃色的麥稈。大約一盞茶的工夫,妻子用手指試著彎折那些已經被水浸潤的麥稈,感到麥稈已有了韌性后,就坐在小馬扎上,開始展示技藝。
只見麥稈被首尾銜接,然后一抽、一折、一壓……在妻子靈巧的指尖穿梭,不一會兒,一座多邊形的寶塔就成形了,而且還為蟈蟈順利進出和投喂食物預留了門窗。你還別說,螽斯兒在喬遷進了自己的新家之后,便得意地扇動翅膀,清脆響亮地歡鳴起來啦!
兒子驚奇地看到那一根根麥稈變身蟈蟈的“獨棟別墅”后,得意地拉來岳父欣賞。岳父看了也欣慰地夸贊:“哎喲,我姑娘編得這么好,手還真是巧,我還想著她肯定忘記怎么編了。”妻子微笑著答道:“小時候看到奶奶編草帽覺得有趣,也會偷偷地上手編幾下。這手藝是童子功,忘不掉啦。”
甘肅隴東南一帶,悠久的農耕歷史和圍繞農耕活動所產生的手工編結技藝,為農業生產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先民們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各類莊稼秸稈和草木原料,來編結成實用物件的能耐堪稱高超。在他們的眼中,就應該物盡其用,所以就有了麥(稻)稈兒編、玉米(高粱)稈兒編,還有自然饋贈的草、藤、葦、柳、竹,簡直就是萬物皆可編!編結成的物品有筐、籃、簍、籠、簸箕、篩子等農業生產器具,有炕席、糧囤、籠屜、草鞋、簸籃等生活實用品,還創新出了具有觀賞和收藏價值的燈籠、鳥籠、蟈蟈籠等精致美觀的編結藝術品,更有甚者,以秸稈天然賦予的色彩創作出了新穎的裝飾畫。
看似簡單的麥稈編結技藝,是漫長的農耕文化發展軌跡中,具有代表性的手工技藝之一,這種民間手工技藝為農業文明注入了鮮活且富有創造性的人文內容。時至今日,這項民間手工技藝作為隴原大地上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廣泛保護與傳承。(本文配圖為作者供圖)
- 2024-02-27【非遺擷英】天水絲毯:蘊藏東方文化密碼
- 2024-02-23【甘快看】網絡中國節·元宵|高臺:非遺“秦腔獠牙” 演繹幸福年味
- 2024-02-23【網絡中國節·元宵】正月十五元宵節 這些冷知識請查收!
- 2024-02-21《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