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紅色記憶之東鄉縣布楞溝村史館
布楞溝村新貌
?布楞溝村史館
?折紅二級公路穿村而過
?布楞溝石化小學
布楞溝村干部群眾收看黨的二十大開幕
布楞溝村村民服務中心
整潔的巷道
村民吃上了自來水
本報記者 馬麗亞 史有東
布楞溝村史館由東鄉縣布楞溝村民馬麥志的老家改建而成,布楞溝曾經是東鄉縣最貧困最落后的地方,2013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親切慰問這里的困難群眾,并做出“把水引來,把路修通,把新農村建設好,讓貧困群眾盡早脫貧過上小康生活”的殷殷囑托。此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布楞溝從“懸崖邊”蝶變為“幸福莊”。
東鄉縣通過“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修舊如舊”,護其貌、顯其顏,集中展現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時的情景,展現黨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對東鄉的關懷厚愛和大力支持,反映了布楞溝基礎設施、富民產業、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和群眾精神面貌發生的深刻變化,展現東鄉兒女“愛黨、愛國、感恩、奮進”的精神風貌和特有的東鄉民俗文化。
村史館展廳面積242平方米,展覽突出教育與紀念兩大功能,內容共分堅韌執著克六難、苦干實干展新顏、感恩奮進奔小康3個主題展及東鄉群眾生產生活用具展示展區,以照片、文字、視頻、實物等展出形式,內容真實、形式莊重,深刻反映黨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對布楞溝群眾的關心關懷之情,使東鄉民族之花在祖國大家庭的溫暖中越開越艷。2015年12月該館被命名為“甘肅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21年4月被中石化集團命名為“中石化黨員教育基地”,2021年5月被州委州政府命名為“全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2022年12月被命名為“臨夏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3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布楞溝村看望東鄉族群眾時,就坐在馬麥志家北房的炕頭,中間放著炕桌,對面坐著馬麥志、馬麥志的次子馬建忠、老村支書馬占海。習近平總書記與他們親切交談了15分鐘,詳細詢問了馬麥志家里的基本情況,當馬麥志告訴習近平總書記正在上學的孩子享受了義務教育階段免費政策時,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欣慰,隨即拿出兩套文具贈送給了他,叮囑要讓孩子好好學習。現在馬麥志搬遷到新農村生活,是村上的水管員,長子和兒媳在武威開養殖場,次子馬建忠在東鄉縣教育局上班,三子馬洪泉在東鄉縣達板國強職業技術學校就讀,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給馬麥志一家人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牢記囑托克六難
布楞溝在東鄉語中是懸崖邊的意思,以前的布楞溝山大溝深,十年九旱,存在“吃水難、行路難、住房難、上學難、就醫難、增收難”的六大難題。
布楞溝海拔1900米,山大坡陡、溝壑縱橫,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從上世紀80年代起,布楞溝村的136戶村民走得走、搬得搬,到2012年村里只剩下68戶315人,人均純收入僅有1600元,貧困面高達96%。以前的群眾都分散居住在半山坡上,房屋都是土坯房,全村都是土路,路窄坡陡,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成為當地群眾真實寫照。習近平總書記當時走的就是這條黃土的路來到馬麥志家的;村里只有一所三年制的教學點,3間簡易平房,兩個年級的學生擠在一間教室上課,上學條件非常艱苦;基礎條件薄弱,村民看病都要跑到9公里以外的鄉衛生院;村里人均耕地少,且都是坡耕地,加上干旱缺水,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
村史館西房墻上的照片集中展示了吃水難的狀況,吃水難是六難之首,布楞溝村年降水量只有290毫米,而蒸發量高達1490毫米,以前群眾會制作一個簡易的取水裝置,把屋頂上的雨水、雪水收集起來以備常用,同時,還要到十幾公里外的洮河取水吃,雇車拉水成本很高,在這里水比油貴是一個真實寫照。上世紀90年代,省委的機關送水車也會定期給村民送水。
苦干實干展新顏
2013年2月28日,布楞溝村人飲入戶工程開工建設,4個月的時間,就將發源于太子山的河水通過管道送到了村民家中,現在家家戶戶都通了自來水,從此徹底告別了車拉驢馱人背的吃水歷史。如今,東鄉縣的自來水入戶率達97%,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013年3月布楞溝村石化路開工建設,5月底完工,一條20多公里長的水泥硬化路,徹底解決了群眾的出行難題。
2014年,布楞溝村實現了整村脫貧。現在的布楞溝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20年1月,從臨夏市折橋鎮連接到臨洮縣紅旗鄉的折紅二級公路建成通車,全長50.98公里,現在是臨夏州車流量最大的二級公路之一,讓大家在致富路上跑出了加速度。
因特殊的地理條件,只能以削山平地的方式修建新農村。現在布楞溝所有村民都搬到了新農村,獨具特色的門樓,裝飾有傳統磚雕的院墻,配套了太陽能路燈、文化便民廣場、便民超市等基礎設施。
2014年建成了六位一體的黨群服務中心,里面配備了農家書屋及活動中心,旁邊還建成了標準化衛生室(診室、治療室、留觀室、藥房四室分離,配有污物分類的處置間),專門配備了醫護人員,村民們看病買藥都比較方便,孩子們能在村里面打疫苗,藥品基本上可以滿足群眾需求。
同年,布楞溝小學和幼兒園的新校舍建成并投入使用,電腦室、實驗室、圖書室一應俱全,所有適齡兒童已全部入學。
布楞溝村的生態環境也有了喜人的變化,2013年村里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項目,實施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等6000余畝,使昔日貧瘠的荒山披上了綠裝、煥發了生機,惡劣的生態環境得到了巨大改善。
在基礎設施逐漸完善的同時,一系列扶貧政策,喚醒了布楞溝村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傳統種植的小麥、洋芋到經濟價值高的木耳、藜麥,從各家零星的牛羊養殖到開辦規模化的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從解決溫飽到發展農家樂,再到荒山坡上的太陽能光伏發電、全方位打造的布楞溝村紅色旅游……多元化產業讓布楞溝群眾穩定增收。群眾的觀念也發生了改變,積極參加縣上開展的勞務技能培訓,讓自己有一技之長,增收致富。東鄉貢羊、東鄉洋芋、婦女的刺繡作品及東鄉特色美食,通過中石化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布楞溝村“六難”一去不復返,徹底實現了從“懸崖邊”到“幸福莊”的美麗蛻變。
幸福小康情景展
習近平總書記從馬麥志家出來后就來到了集雨場,在這里打了一桶水,習近平總書記詳細查看了水窖、詢問了水窖的儲水容量、水質,還有群眾的吃水狀況,以前布楞溝的年均降水量僅僅只有290毫米左右,蒸發量卻高達1490毫米,集雨場都是土地面,四周高中間低,到下雨、下雪天就收集地表水,人們會在入水口鋪一層細沙或麥草進行簡單過濾,等水自然沉淀后再飲用。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習近平總書記的“把水引來,把路修通,把新農村建設好,讓貧困群眾盡早脫貧過上小康生活”的殷殷囑托得到了全面貫徹落實,昔日的貧困小山村踏上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征程。
- 2024-07-02探究文化生長的土壤
- 2024-07-02千年扁都口,遇見最美油菜花海
- 2024-07-01“飛黃騰達”中的“飛黃”是上古神獸
- 2024-07-01【文化中國行】紅色南梁映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