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戈壁逐夢出平湖
劉恩友
走在戈壁新城,驚嘆和自豪之余,在我心中更涌上一股強烈的敬畏之感。就在這里,有一群人,用雙手和智慧,為荒涼之地繪出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戈壁出平湖的畫卷。
時間回溯到60多年前的建設之初,人們用“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到處是荒涼,滴水都難找”描述這片荒涼之地。沙漠的風,肆意地吹過每一寸裸露的戈壁,試圖將一切水的痕跡抹去。這是個年均自然降水量不足百毫米,而蒸發量卻是降雨量二十多倍的戈壁城市。
這片戈壁區域的新開篇是從國家對嘉峪關投來關注的目光開始的。1958年,國家在這里建設鋼鐵企業,并由此開始了大規模建設。當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把第一座煉鐵高爐豎立在這塊戈壁上之后,一代代嘉峪關人就開始在這里自力更生,用鏡鐵礦石為移民城市奠基,靠鋼鐵為移民城市立柱,用開發戈壁為移民城市鋪錦,以血汗譜寫戈壁發展的新曲……從此,這里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
嘉峪關下,古有筑城者用一磚一石筑起了馳名中外的明代嘉峪關長城,后有當代來自五湖四海的一代代嘉峪關人,甘當“鋼城的開路先鋒”,用自己的意志和勇氣,從戈壁沙漠中奪回一片生機。建設者們不僅在戈壁上煉出了國家需要的鐵、煉出了優質的鋼、煉出了頑強的意志,還種下了樹,引來了水,建起了一泓又一泓藍幽幽的湖。
把戈壁變成一座“湖城”,這種難度是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絕無法想象的。建設者在戈壁荒灘上扎根,像勞作銜泥、啾鳴不絕的群燕,在茫茫戈壁筑起了長城腳下的這個“鋼城大巢”——嘉峪關,又用勤勞的雙手和創新發展的智慧,把這座戈壁新城建設成為湖光山色的現代化工業旅游城市,繪就出一幅幅大發展的美麗畫卷。
史料中的畫面仿佛就在眼前:像是一群當代愚公,建設者們移山填海,烈日下,汗水與砂石交織,鐵鍬與鎬斧揮舞,一張鎬,一顆心,看得見的湖水蕩漾,草木蔥蘢,看不見的是多年的寒來暑往和春夏秋冬……現在這座戈壁上崛起的城市通過系統治理,已將昔日的荒灘河道變為連綿十多公里的城市水系。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我的目光已穿不透每一個湖邊密密的樹叢,這里的樹木已經讓游人迷路了;這里的石板橋、卵石路和潺潺流水已經彎曲成樹藤的模樣;這里的蘆葦蕩里不時有成群的鳥兒撲騰騰地飛起……曾經湖波泛舟夢,已成為現實。拾級登上與嘉峪關關城遙相呼應的“夜光樓”遠眺,新城區的美景盡收眼底。河道北岸的橋頭公園內,大小不一的湖水里,花樹搖曳的倒影隨水散開,蕩起彩色的波瀾,大湖小湖相生相惜,樹木花草恣意生長。如果不是水中波動著祁連山的倒影,還以為置身于水鄉江南了。一汪汪葦草,蕩成波浪,隨風涌動,完成了對戈壁沙丘的切割包圍。翻山越嶺、穿越戈壁遠道而來的風沙,被這里連片湖水和林帶所阻擋,于是偃旗息鼓了……
白天清水綠岸、魚翔淺底、鳥語花香、藍天白云;夜晚樓宇林立、繁星閃爍、湖泊閃亮、空靈幽遠。在四周被戈壁包圍的環境里,一座“湖城”就此誕生。
這是一個“戈壁出平湖”的奇跡!
平湖就這樣靜靜地躺在戈壁的懷抱中,沒有大河的奔騰,沒有大江的壯闊,卻帶來了濕潤的氣候,滋養了周邊的環境,吸引了遷徙的鳥類,孕育了戈壁新生態,成為全國游客的重要打卡地。
太陽漸漸升高的時候,湖面上就泛起了金色光芒,站在湖邊,仿佛能聽到那些逝去的聲音在耳邊低語,無聲地講述著先輩們的過往。無私無畏的建設者在最艱苦的歲月中,幾十年如一日,頑強奮戰苦瘠,向荒灘要綠色,在戈壁建家園,接續在這塊戈壁土地上書寫著不朽的建設畫卷……徜徉在片片平湖之畔,心中的震撼無法用言語來表達。我輕觸那冰涼的湖水,水面輕輕泛起漣漪,好像在訴說著它的故事……
戈壁出平湖,是時代發展的縮影,它見證了戈壁的變遷,見證了歲月的流轉。這是一曲永恒的贊歌,唱響在每一個勇敢追夢人的心中。在這里,每一滴水都凝聚著智慧和汗水,每一片綠都承載著希望和夢想,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