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民俗 留住鄉愁
民俗,是一座橋梁,連接著過去和現在,連接著傳統和現代。它讓我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依然能夠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蘊。
《對話鄉愁——金昌民俗文化研究》是肖永暉近30年來對金昌民俗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成果的精粹匯集,由蘭州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作者歷時四年,通過田野考察、村落漫步、傾聽鄉音、查史閱典,全面深入研究金昌民間民俗文化,全書集錄了32萬多字,200多張照片,由“尋根理脈、民淳俗美、說唱曲藝、妙手巧工、味蕾記憶、鐫刻年俗、民俗建筑、流年印象”等篇章組成。
本書的正式出版發行,填補了金昌民間民俗文化研究的空白,也讓一段段關于金昌民俗文化的珍貴記憶被重新喚醒,流淌在每一個讀者的心間。恰如一幅緩緩展開的民俗風情畫卷,將金昌的歷史脈絡、風土人情、文化精髓一一呈現于讀者眼前。它不僅是記錄金昌民俗文化發展軌跡和風土人情的“鄉村史記”“百科全書”,也是一部尋根金昌地方文化多彩圖景的“鄉愁記憶集”,更是一部弘揚傳統文化,激發文化自信的民俗文化研究佳作。
在這部作品中,肖永暉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引領我們穿越時空的長廊,與金昌的民俗文化進行了一場跨越世紀的對話。
隨著首發儀式的啟動,現場氣氛達到了高潮。來自社會各界的200多名民俗文化愛好者、39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該著作在金昌民俗文化、非遺傳承領域的作用展開深入交流,分享金昌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豐碩成果。
“本書是金昌地方民俗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記錄,是地方文化的多彩圖像,它為我們地方鄉土文化傳承與青少年教育提供了較好的地方文化教材。”首發儀式上,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賈得梅表示:“我們希望,通過該書的發行,可以讓更多的人更加深入地了解金昌民俗文化,了解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民間文化藝術,激發人們重視傳承家鄉文化的動力,留住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這不僅僅是一場著作發布會,更是一次對金昌這片熱土上深厚民俗文化的深情回望與深刻探討。
尋根問俗 覓跡遺風
肖永暉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中國建筑與園林藝術委員會會員、中國自然資源作協會員、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甘肅省民俗學會常務理事、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金昌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出生于甘肅永昌的肖永暉懷著對金昌民俗文化的執著探求和堅守執念,從事民間文藝研究工作30多年,被聘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交流工程“永昌卍字燈俗”民俗專家;負責規劃打造了市博物館“金昌民俗文化展廳”“邊洼里民俗村”“永昌鐘樓小吃城”等民俗文化項目;負責國家開放大學(甘肅)——《金昌特色文化述要》第三卷編纂。榮獲全國非遺保護論壇(德清)論文三等獎,第九屆、第十屆“金星獎”民間文藝一二等獎,全市優秀文藝工作者稱號,金昌市宣傳文化精品創作成果獎——“金昌文藝獎”。
多年來,金昌地區的民俗現象、民俗種類繁多,且千差萬別、淳樸厚重,猶如泥土和空氣一樣深植在肖永暉的日常生活中。
“金昌民俗是一種根植于人民、傳承于人民、規范于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的力量。這種力量讓我始終不能懈怠,作為一名民間文藝工作者,我有責任去搜集、整理、研究和保護金昌民俗,與鄉愁對話,讓鄉愁助力新時代,讓鄉愁筑夢新征程。”肖永暉說。
田野考察、村落漫步、傾聽鄉音、查史閱典是他從事民俗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
“在田野調查中,我時常感受到:不管跑過多少地方,對于田野的文化,我不知道的遠比知道的多得多。浩如煙海、林林總總、處于瀕危的金昌民間文化,就在田野里等待大家去援助。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文化挑戰。這種挑戰來自時代,同時來自田野大地。”肖永暉感嘆。
如何讓這些尚存于世的鮮活史料與厚重文化融為一體永遠相傳?這是一項浩大的民俗文化搶救工程。
“在撰寫稿件時,我曾一次次地放下手中的筆,不是因為寫不下去,而是為金昌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厚重性、群體性所震撼,如此繁多的金昌民俗文化不能被挖掘研究保護起來,實在感到遺憾和內疚。”肖永暉回憶起創作時的情景,他說道:“我想通過本書的出版,讓更多的百姓了解民間技藝的價值、確定民間文化的精要、理清非遺傳承的脈絡、制定民間技藝和非遺保護的標準。通過我的梳理,進一步提升金昌百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和參與性,讓文化自信成為現代化金昌勇當先鋒、轉型跨越的一張‘名片’。”
“整理民俗事項容易,探索民俗的淵源艱難。”在深入研讀《對話鄉愁——金昌民俗文化研究》一書后,甘肅省作協會員、永昌縣第二中學高級教師胡輝學感嘆道:“如果沒有對地方文化的熱愛,沒有對地方文化的執著追求,沒有對地方文化嚴謹的態度,很難創作出如此厚重的民俗文化專著。”
鄉愁為引 民俗大觀
書頁輕啟,縈繞于文字間的“鄉愁”像是一根線,串聯起金昌大地上的點點滴滴,從古老的節日慶典到日常的衣食住行,從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到世代沿襲的技藝傳承,它讓我們看到了金昌人民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獨特印記,感受到了那份根植于心的鄉土情懷和文化自信。
“‘鄉愁’是本書的關鍵詞,而民間風俗習慣往往是鄉愁的載體。”研討會上,甘肅省民協副主席、西北民族大學教授牛樂說:“肖永暉以一種地方性視角,將金昌民俗文化中的人生禮俗、生產、生活民俗、文化記憶,包括民藝行業發展等諸多小敘事融會貫通,以文學的形式,講述‘金昌故事’,此書可以說是金昌民俗文化的‘大觀園’,生動展示了甘肅金昌深厚的人文底蘊與獨特的地方魅力。”
民俗積淀于歷史長河,又升華于現代社會。在工業化、城市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傳承、發展農業文明,實現城鄉協調發展,是亟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而“留住鄉愁”是破題之要。
“《對話鄉愁——金昌民俗文化研究》是一部在傳承與弘揚民俗文化的當代場景中,記錄和講述金昌傳統民俗文化故事的厚重著作,作者通過《對話鄉愁——金昌民俗文化研究》,構建金昌民間文化話語體系,守望了一方鄉土鄉愁,更是傳承了金昌民俗文化根脈,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書寫和講述金昌本土文化故事的成功范例。”市委黨校教授宿好軍給出了高度評價,他說:“在著作中,肖永暉尋根理脈,對話鄉愁記憶,將民俗文化作為鄉愁載體,給我們講述了生動豐富的金昌民俗故事。我們通過閱讀,既能夠認識到金昌民俗文化色彩斑斕的豐富內容,同時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蘊含其中的思想價值和藝術魅力,激發起心頭的那份鄉愁,和對家鄉文化追尋的興趣。”
金昌,歷史悠久,民淳俗厚。四千多年來,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的民俗文化,已經在當地人們的精神家園和鄉愁沃野上留下了深深烙印。而金昌民俗文化,是依附金昌老百姓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具有獨特氣質的文化,經過千年歷史的洗滌,不同文化語境間的融合、剝離、嫁接、創新,以及游牧、農耕生活反復打磨延續,已形成金昌地區民俗文化的核心要素。
著作最后,肖永暉遴選了他近年來的17篇學術論文,以“對話鄉愁”為視點,引領民眾感受民俗、體驗民俗。所展現的金昌民俗風情,是曲調豐富的“孝賢”“永昌寶卷”,是承載濃濃年味兒的“社火盛會”“木偶戲”,是凝聚著先人智慧的精巧手藝、生動的民間傳說和親切的家鄉方言……民俗演繹著厚重古老的歲月印記和地方文化的百轉風情,它們如同大地之燈,用樸素的姿態守望著人們最鮮活的記憶。
“民俗文化,既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見證,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也是連接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還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蘭州文理學院教授徐鳳則對肖永暉不辭勞苦,30年如一日訪老人、記故事、品技術、悟道理,用雙腳丈量金昌市的每一寸土地,用筆和紙記錄金昌民俗文化的前世今生,用心體悟先民智慧的精神給出了高度贊揚。
甘肅省作協會員、永昌縣第二中學高級教師胡輝學被書中那一篇篇用心用力鑄就的文字所感動,他以“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為題,簡析了《對話鄉愁——金昌民俗文化研究》一書,文中他寫道:“肖永暉在搜集、整理、挖掘、傳承、保護金昌民俗之時,努力發掘蘊含在民俗之中的精神價值,有效激發了民眾的文化創新活力。字里行間,我們看到了多年以來,作者對民俗的熱愛和追求、傳承和保護。”
鄉愁情深 文化永續
緩緩合卷,我們仿佛完成了一次心靈的深度旅行,站在時間的交匯點上,回望過去,展望未來。鄉愁與民俗,這份深植于心的情感,不僅是對故土的眷戀,更是對文化傳承的呼喚與責任。
近年來,我市廣大民間文藝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積極投身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搶救、弘揚、發展和利用,引導人們在記住鄉愁中延續根脈,在守護家園中眺望未來,為增強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明、弘揚中國精神,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滋養和支撐。
市博物館館長李勇杰建議:“要以該著作的發布和研討為契機,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事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理直氣壯地推進金昌民俗文化的高質量發展,盡快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經濟圈’,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利文化條件。”
“金昌是一座開放的城市。多年來,在各級傳承人和民間藝人的堅守下,在中國式現代化金昌實踐的偉大征程中,金昌藝術家們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力贊金昌、頌金昌、畫金昌、唱金昌,講好金昌故事。本書的出版不是句號、而是逗號。作為我們民間文藝工作者也將堅持守正創新,創作出更多群眾易于接受的民俗文藝作品,為講好金昌民間文藝故事奮力前行!”肖永暉表示。
- 2024-08-12甘肅省出臺系列政策措施扶持鄉村產業振興“頭雁”
- 2024-08-12避暑天堂 康養勝地“你不知道的臨夏”網絡達人臨夏行啟動儀式舉行
- 2024-08-12蘭州中川國際機場客貨聯動創歷史新高
- 2024-08-12古籍活化利用的一次有益嘗試——“書藏有象 智化無窮——2024年中華傳統曬書活動”在蘭州市圖書館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