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匹讓世間凡馬失色的天馬——尋找隴馬的足跡①
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銅奔馬。
武威漢墓出土的木軺馬車。
瑪曲的河曲馬。 本版均為資料圖
夏日塔拉草原的賽馬會。
馬政的興衰是考量古代一個國家軍事、經濟、農業、通信、運輸等綜合國力基礎的先決因素。許多王朝都是在馬背上取得天下的。
甘肅優越的氣候條件、水草豐美和幅員遼闊的地理條件、引進良馬和改良馬種的門戶優勢,都使得甘肅的養馬業在古時占盡天時、地利與人和。神駿的“隴馬”,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秦、漢、北魏和大唐的崛起和興盛。如今,還能在隴原大地找尋到它們的蹤跡嗎?
A
兩千年前,河西走廊上有一匹無鞍之馬,它不低頭吃草,只是默默注視著不斷在身邊飛掠的天際線。
它在空中飛馳,一足超掠飛鳥的剎那,飛鳥回首驚顧……
這個藝術形象就來自20世紀60年代在甘肅武威市雷臺漢墓出土的國寶級文物、東漢時期的青銅器——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它高34.5厘米,長44.5厘米,現藏于甘肅省博物館。細細品鑒,這匹“馬”的口、眼、鼻均張開,鬃毛和尾絲后揚,令人仿若聽見馬兒奔騰的嘶鳴和風嘯聲,靜態的青銅器充滿靈動之感。
它的藝術原型來自何處?
銅奔馬出土的區域是一座漢墓,甘肅省博物館在后來的考古報告中認為其時間大約在東漢后期。出土之地本是張氏祖墳的封土堆,隨著時間的流逝,封土堆逐漸風化,后人將之夯筑成臺,供奉雷神,故稱“雷臺漢墓”。
考古工作者還原了銅奔馬在儀仗隊中的位置,認為它屬于頭馬,帶領墓葬中的儀仗,還有人認為這匹馬是神馬或天馬。但也有學者不同意考古報告的結論,認為銅奔馬可能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物。
銅奔馬主人經考證為前涼第四位統治者張駿,此馬也并非神馬或天馬,而是出行隊伍中的普通一員,其身份為從騎,它最可能的位置是在車馬隊伍的右后方,而銅奔馬的原型則為西域馬和蒙古馬雜交之后的改良馬。
不論是東漢還是前涼,可以明確的一點是,銅奔馬這件青銅藝術品是在當時社會尚馬習俗的影響下產生的。
人們對馬有這樣的禮贊,“馬乃天之驕子,馳騁于大野,聽命于天庭。馬是自然之中的靈長之物,是離我們最近的神。”
在甘肅,我們一起尋找隴馬的“神跡”……
B
每年六月,在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夏日塔拉草原,都會例行舉辦賽馬會:裕固族同胞們約親邀友,身著禮服、腰系彩綾,或騎馬或乘摩托車或步行,從四面八方向會場涌來,可謂一路環佩錚響,馬嘶長鳴,粉紅黛綠,絡繹于道。把夏日塔拉湖邊的賽馬主會場變成了歡樂的海洋。
幾百匹賽馬組成的馬隊表演方陣,像團團移動的彩云貼地而來,馬兒昂首蒼穹,嘯嘯歡鳴,圍觀的人群發出陣陣歡呼,這是草原人對馬的情感最熱烈的釋放。
八月的甘南,高原、牧場、濕地、森林、草甸、梯田……或許是沿著公路沿線走馬觀花,沒有深入草原腹地的原因,我們只見到了像黑云一般擁擠的黑牦牛,而那些放牧的漢子幾乎清一色騎著摩托。馬兒,似乎不再是草原的寵兒了。
有人說,自馬與騎手分離之后,人類便無法理解大地。直到在“中國賽馬之鄉”甘南州瑪曲縣的河曲馬場,我們看到了它們——河曲馬,這些大名鼎鼎的河曲馬儀態優美,安靜自在,讓人想起英國詩人特德·休斯的詩句:
它們呼吸著,一動不動。/身披著鬃毛,斜倚著后腿,一聲不吭。/我走過去:沒有一匹馬噴鼻或甩頭。/一個灰色的寂靜世界/灰色的寂靜碎片。
但這樣的審美愉悅仍然是靜態的,而應該是這樣的唐詩,它的字句在腦海深處,像一張弓,蘊含的力量讓人感到緊張:
“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那馬骨里的汗與鐵、鐵與沙、沙與血逐漸聚攏,又逐漸平息,如同冷卻下來的火焰退往呼吸的深處、孤獨和憂傷的深處……
C
天巉公路邊的通渭縣馬營鎮,有一個地名叫大華川,自唐宋到元明以來一直是牧養軍馬、茶馬互市的基地之一。
歷史評價認為“秦漢以來,唐馬最強”。
當時設在甘肅東部的隴右牧,是中國歷史上官方經營的最大牧場之一。隴右牧是在隋代馬牧基礎上接手建立的。隋代雖短,但隴右牧設置機構復雜,官員頗多。
唐王朝對隴右牧極為重視,唐太宗任命朔州人尚承奉御張萬歲為太仆少卿,專司馬政。隴右牧即從陜西大荔西南一帶的赤岸澤移至隴右。
由此,甘肅馬業曾一度達到極盛。河曲馬和岔口驛馬就是當時選育出的名馬。
大唐開國皇帝李淵起義之初,他麾下的戰馬只有五千匹左右。大唐建國后,隴右的馬場可分成八坊四十八監,“幅員千里,猶為隘狹”。
到了唐高宗時期,已經有馬七十余萬匹。唐玄宗天寶時期,河隴地區出現了“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的繁榮景象。
即使到了明代,馬營一帶仍然是朝廷著力經營的牧苑。牧苑按照面積廣狹分為上、中、下三等,上苑牧馬萬匹,中苑七千匹,下苑四千匹。
明弘治十五年,內閣大臣楊一清以左副都御史督理馬政,他巡視安定苑后有這樣的評價:“草場寬闊,水泉便利,地宜畜牧,堪為上苑。”
隨著歲月變遷,牧苑那種萬馬奔騰、縱聲長嘶的壯烈圖景已不見了,最終瘦成一個“馬營”——這個讓人仍然血脈僨張的地名。
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 劉小雷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