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郵票上的嘉峪關
謝曉紅
嘉峪關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因國家“一五”計劃重點項目“酒泉鋼鐵公司”的建設而設市,以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嘉峪關而命名,是國內長城文化和絲路文化交匯的唯一城市,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有中外聞名的嘉峪關關城、萬里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新城魏晉壁畫墓、國際滑翔基地、西部明珠氣象塔、東湖生態旅游園區、討賴河生態文化園、方特絲路神畫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是甘肅乃至中國的文化符號之一,屢次晉身郵票、影視劇、央視品牌欄目等國家名片,成為其當仁不讓的主角。
方寸郵票,展現大千世界。郵票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承載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展現一個國家或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發展成就,在文明傳承及文化宣傳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長城作為古代人類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跡和中華歷史文明標志,規模浩大、工程艱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地球上最壯觀、最綿長的文化遺產。它也是我國郵票的重要選題之一。至今,我國共發行了包括郵票、小型張、郵資封、郵資片在內的長城元素郵品近200枚。其中嘉峪關關城及嘉峪關境內長城數次登上這方寸大世界,書寫了嘉峪關這片土地的神奇與厚重。
位于嘉峪關市以西5公里處的嘉峪關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是明長城西端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素有“邊陲鎖鑰”“天下第一雄關”之稱,堪稱萬里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被公布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它以其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成為國內外游客向往的旅游勝地,也成為長城郵票的一個重要元素。
1979年6月25日,為了展示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遺產,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在發行T·38《萬里長城》特種郵票的同時,發行了編號為T-38M的萬里長城小型張。這張小型張的主圖為山海關圖案,圖案背景為金色的長城在崇山峻嶺中蜿蜒起伏,背景圖左上角就清晰地展示了嘉峪關城樓。同年8月25日,我國又發行編號為J-41的國際郵票博覽會小型張,其圖案沿用了T-38M萬里長城小型張,山海關和嘉峪關仍為票面主要內容,票面加印“里喬內第31屆國際郵票博覽會”字樣。這是嘉峪關首次登上國際名片。
嘉峪關戰略區位突出,交通條件優越,是我國通往中亞地區的咽喉要塞,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國道312線、連霍高速公路、蘭新鐵路等從此通過。
1996年9月,我國發行編號為1996-22的《鐵路建設》郵票一套四枚,其中T4-2圖為蘭新鐵路復線。票面上,一貨一客兩列火車蜿蜒在蘭新鐵路復線,氣勢如虹。而嘉峪關關城作為一個地理標志,被處理成蘭新鐵路復線的背景圖案,放在郵票主圖的后方。盡管由于票面所限,背景圖案上的嘉峪關關城畫面很小,無以淋漓盡致地表現嘉峪關城樓的細節,但其“天下第一雄關”的雄姿絲毫不減。而嘉峪關出現在表現甘肅特色乃至蘭新交通主線的票面上,也足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長城是絲綢之路暢通的重要保障,與絲路有著割舍不掉的淵源。2012年8月1日,中國郵政集團發行《絲綢之路》特種郵票1套,包括四枚郵票和一枚小型張,票面圖案精選絲綢之路中國段極具代表性的遺跡和文物,著重強調約四千公里的絲綢之路中國段的文化多元性、豐富性。嘉峪關關城作為絲綢之路不可缺少的一個元素,再次出現在《絲綢之路》小型張的背圖上。
嘉峪關關城向來以其險要和雄偉著稱。其“要”,體現在地理位置的險要以及城墻的堅固、結構的科學嚴謹上;其“雄”,則不能不說依賴三座城樓。關城內,高達17米的三層三檐式的嘉峪關樓、柔遠樓、光化樓建于城臺之上,雄踞西陲,俯視天下,成為人們對嘉峪關關城嘆為觀止的主要原因。這三座城樓,也成為郵票設計者的寵兒。
1997年,國家郵電部發行編號為普-29的萬里長城普通郵票,從1997年4月1日開始發行第一組直至1999年5月1日完成第5組,這5組郵票共21枚,每枚一個景觀,完整地介紹了明代長城的概貌。在這組郵票中,嘉峪關作為一枚壓軸郵票,備受世人關注。這枚郵票的圖面即為嘉峪關關城之柔遠樓和嘉峪關樓,面值為50元,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時至當時發行面值最高的一枚普通郵票。
對和平的守望是修建長城的根本原因。長城見證了無數的戰爭與和平,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象征。“柔遠”即意為明王朝對關外各游牧民族實行“懷柔”政策,安撫邊遠地區,以實現長治久安的治國方略,其中更多地包含了和平之意。也許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嘉峪關柔遠樓不但登上中國郵票,還走出國門,登上外國郵票,成為世界名片。1991年8月12日,地處中美洲的多米尼加共和國發行一套紀念世界著名建筑的郵票,其中一枚小型張表現的就是中國長城,這枚小型張面值6美元,其中主圖表現的正是秦始皇和嘉峪關柔遠樓。盡管郵票設計師缺少對中國歷史的了解,把秦始皇和明長城放在了一起,但足見中國長城乃至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可見嘉峪關長城在中國長城之地位。
作為明長城西端起點和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嘉峪關還數次成為郵資明信片的展示內容。1994年2月1日,國家郵電部發行編號為YP-13的《甘肅風光》郵資明信片,其中第一圖背面圖案及郵資圖即為嘉峪關之雄姿。
提到中國郵政,提到郵票上的嘉峪關,就不能不提新城魏晉墓。上世紀70年代,一支牧羊鞭撬開一個神奇世界,被稱為“世界上最大地下畫廊”的新城魏晉墓得以開掘。古墓葬出土的600余幅彩繪壁畫,真實繪制了中國魏晉時期河西走廊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諸方面的狀況,內容包括牧畜、農耕、兵屯、狩獵、驛傳等,其中有一幅圖,由于其史料價值的可貴,在其后成為中國郵政的絕對主角,它就是出土于新城魏晉墓5號古墓的“驛使圖”。
“驛使圖”繪制于一塊磚面上,一個郵驛使騎著紅鬃馬,頭戴進賢冠,身穿右襟寬袖衣,足蹬長靴,左手舉木牘文書,右手執馬韁,驛馬四蹄騰空,信使則穩坐馬背飛奔傳遞。這幅壁畫生動地再現了當時西北邊疆驛使馳送文書的情景,被認為是我國發現最早的古代郵驛形象資料。
1982年8月25日,為紀念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我國發行了編號為J85M的“驛使圖”小型張一枚,票圖古樸、典雅,契合紀念主題,一面世就受到集郵者喜愛,“驛使圖”從此悄然成為中國郵政的“形象大使”。
1994年,原國家郵政儲匯局發行首款全國通存通兌銀行借記卡性質的儲蓄綠卡,卡面上又選用了文化底蘊深厚的“驛使圖”。該卡將中國的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不僅突出了郵政的歷史淵源和信息傳遞特色,也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綠卡也因此在眾多銀行卡中別具一格,被一些集卡愛好者和美術界專業人士譽為“五星級”卡面設計。
2006年12月,我國發行編號為2006-27J的《中國郵政開辦一百一十周年》紀念郵票一枚,以驛使圖為圖案的郵政儲蓄綠卡再次出現在票面上。
2007年3月20日,國家郵政局發行編號為2007-9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郵票》,票面上表現的是中國郵政儲蓄綠卡,卡面上的畫面也使用“驛使圖”。
“驛使圖”,還以其所代表的鮮明意義,成為許多地方郵局紀念郵戳的首選圖案,隨著各色郵品走遍全國各地。
嘉峪關,也由此走向全國各地,被不同地區的人們所認識。一些集郵愛好者通過郵票了解了嘉峪關,為嘉峪關的魅力所吸引,專程慕名前來,踏訪郵票上的嘉峪關。
王宏偉是《中國集郵報》的專職記者,更是一位執著的集郵愛好者,尤其喜歡長城郵票。他熱衷于考察郵票原地,曾在2007年利用國慶假期來嘉峪關,尋訪郵票上的嘉峪關,并連續在《中國集郵報》發表5篇與嘉峪關有關的文章。
2012年1月1日,王宏偉再次踏上“尋訪郵票上的長城”系列采訪和集郵之旅,從萬里長城的最東端虎山長城開始,至萬里長城的最西端嘉峪關結束,行程2萬余公里,對虎山長城、山海關、老龍頭、黃花城、八達嶺、居庸關、嘉峪關等所有上過郵票的20余處長城進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式地尋訪。他考察郵票上的長城與實地長城的變遷,拍攝了大量的照片,并到相關郵局加蓋了郵戳和寄發了紀念封,同時與當地郵友進行交流。經過十個月的努力,終于在2012年10月31日抵達了“尋訪郵票上的長城”的最后一站——嘉峪關,完成了這一次跨越八省(市、區)的系列采訪和集郵之旅,并在長城腳下與嘉峪關市集郵協會、酒鋼集郵協會以及從武威趕來的眾多集郵者一起舉行了慶祝儀式。
郵傳萬里,國脈相系。嘉峪關,以其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地理位置登上郵票;郵票上的嘉峪關,也對宣傳嘉峪關、甘肅乃至中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奮進中的嘉峪關,正在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發展文化產業,振興文化事業,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大“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2024-08-31盤點定格在古人畫筆中的夏天 每一幕都自帶清涼感
- 2024-08-31住“三室一廳”吃小燒烤 4000年前河西走廊生活美得嘞
- 2024-08-31兩次途經換來數年念念不忘 張大千為天水留下多少畫作
- 2024-08-31繪鳳鳥紋帶耳朵 兩千年前酒杯時髦得超乎你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