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圖片故事】靈臺:嗩吶聲聲傳承百年非遺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孫筱娜 攝影報道
4年前,吹了70年嗩吶的省級非遺傳承人姚九錄說:“嗩吶不能斷了種。”
半年前,靈臺縣2024年春節聯歡晚會精彩上演,器樂協奏《沸騰的黃土地》唱響大劇院,史樂平將嗩吶演奏搬上春晚舞臺,通過直播為靈臺23萬兒女帶去這一視聽盛宴。
半年后的今天,嗩吶新生的火焰在史樂平手中燃起,看著眼前認真練習的8個孩子,史樂平滿足地笑了:“這些孩子如果能堅持下來,未來一定是特別好的人才。”
嗩吶是一件極具個性的樂器。有人說它“土”,是舉辦婚喪嫁娶儀式的代表性樂器,但也有人說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中國人大喜大悲的極致情感宣泄,都跌宕在嗩吶的大開大合之中了。這件源自西域的樂器,在黃土地上磨礪出了深沉博大的情懷和剛毅桀驁的品性。
70年來,姚九錄只干了一件事:嗩吶曲藝演奏。一支嗩吶見證了他70載春秋。
鄉間林蔭里、自家房前,成了姚九錄待得最久的地方,背靠柴火,面朝林海,一腔熱忱在手指飛舞間化為黃土高原上最嘹亮的音符,組合成一曲曲悠揚的樂曲。這樣的畫面從1969年已經無數次上演,日復一日間,青絲磨成了白發,熱忱依舊無減。
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粵劇流行,直接挑動了姚九錄那顆癡迷樂符的心,18歲的少年,手邊唯一能看得到的資源只有在隴東黃土高原上流傳已久的嗩吶了,但這對他來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當時農業社緊張得很,農業社活干完之后,晚上回來抽空學呢,后來農業社給我給了一圈羊,一邊務羊一邊在溝里學的嗩吶。全縣嗩吶我是第一個,那會兒老人已經吹不了了。”姚九錄感慨道。
苦心人天不負,憑著過人的天賦與努力,姚九錄似乎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那條路。“這些年養家糊口都憑這個嗩吶掙錢,要不是嗩吶,我沒有一分錢收入,這些獎項、獎品都是吹嗩吶得來的。”姚九錄感慨道。
采訪中,姚九錄告訴筆者,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即使這條道路有再多波折,他們也始終熱愛。話說著,姚九錄拿出了他的寶貝們,那是一疊手寫的曲譜,過去的民間音樂都是沒有曲譜的,完全靠師傅們一代代的口授心傳,經歷過歲月的洗禮,現在完全保留下來的東西更是少之又少。最多的時候,姚九錄收集到了超過千首的經典傳統曲目,到現在只剩下了為數不多的幾十首。
云中見祥鳳,百鳥無文章,姚九錄對嗩吶文化的傳承,讓我們不得不敬佩他的意志。同樣地,姚九錄也看遍了嗩吶的盛世繁華。
時代的變遷,讓文化的傳承受到了一定的阻礙。幸運的是,在那個年代,黃土地上從沒缺少過對嗩吶的推崇,聊起幾個徒弟,姚九錄難掩幸福之色。
“一到兩年就成了,就能獨立演奏了,我這幾個徒弟都是班頭,一人牽著一把人,這些徒弟我都報到了縣上,縣上報到了市上,是市級傳承人。”姚九錄笑得滿足。
自1986年到今天,38載春秋,姚九錄帶出了一支姚家班,憑著對嗩吶的一腔熱血,徒弟楊科娃幾人一頭扎進了這個行業里。姚家班的嗩吶唱遍了各家各戶的紅白喜事,一首不是誰都能吹響的《百鳥朝鳳》,感情深厚,聞者悲傷。幾十年過去了,起起伏伏,幾度艱辛,卻從沒想過放棄。
“這么多年一直靠嗩吶為生,當成了主業,嗩吶也給我帶來了歡樂,我已經帶了五個徒弟了,要把我們靈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楊科娃說道。
4年前,楊科娃幾人還在憂心忡忡,擔心嗩吶斷了傳承,“年齡小的娃娃,現在很少有人學嗩吶,村里只有念書不好的小娃娃才會考慮學嗩吶,目的是以后謀生,但是現在的娃們都向往外面的社會,學的人就更少了。”楊科娃有些擔憂。
但今天,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傳統嗩吶正煥發新的生機。高昂的曲調回響在小小的練習室里,史樂平在細細指點著孩子們手上的技藝。在史樂平收藏的眾多寶貝中,嗩吶獨占半壁江山,大大小小,音質各有所長。在他心中,嗩吶是不可替代的。
12歲的姚蕓熙神情嚴肅,練習不過剛剛一周,便有模有樣,在練習空隙,她告訴筆者:“我喜歡它的節奏和它吹出來的音樂,很高級,我會慢慢吹得越來越好。”姚蕓熙信心滿滿。
與姚蕓熙不同的是,史培楠完全地被他父親所影響,“我就是聽著嗩吶長大的,因為我爸爸一直吹,它早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史培楠說道。
無論是姚九錄還是楊科娃、姚家班的眾人、史樂平,再亦是姚蕓熙、史培楠,年輕的新生代嗩吶傳承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繼承發展前輩的衣缽,繼續開創嗩吶藝術的新局面。在歷史的歲月里,嗩吶曾經輝煌,如今亦不低迷。
- 2024-08-31《讀者》雜志獲“全民閱讀第一刊”榮譽稱號
- 2024-08-31【發現最美鐵路·相約絲路高鐵】山丹馬場高鐵站為河西旅游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 2024-08-31縱情山野 共赴自然之約 第三季“黃河之濱也很美——水潤蘭州”集中采訪走進榆中縣
- 2024-08-31一桿嗩吶——慶陽嗩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