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草原“曼巴”走了,他曾用一份堅持感動中國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萬及敏
那個情系藏族同胞的草原上的“好曼巴”走了,回到了草原深處。
10月21日,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傳來消息,王萬青于2024年10月14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80歲。
王萬青是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人民醫院原外科主任醫師,先后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被中國醫師協會授予第七屆“中國醫師獎”。2010年,王萬青入選“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并于2012年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
王萬青(前排右一)為藏族群眾看病。瑪曲縣人民醫院原外科主任王萬青從繁華的上海來到條件艱苦的瑪曲草原,幾十年如一日全心全意為牧民群眾解除病痛,用半生的堅守書寫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追求和豐碩人生,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隴人驕子。(甘肅日報記者 曹義成攝)
“只身打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萬里,不再回頭。風雪行醫路,情系漢藏緣。四十載似水流年,磨不去他理想的忠誠。春風今又綠草原,門巴的故事還會有更年輕的版本。”
這是被評為“感動中國”2010年度十大人物時,節目組的頒獎詞。
時間倒回到1968年,王萬青從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填寫分配志愿時,他在志愿表上鄭重寫下了“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扎根草原,騎馬行醫;投身鄉鎮,救死扶傷……在瑪曲草原,王萬青用自己的承諾與信念,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這片草原。
瑪曲縣地處甘、青、川三省交界處,是以藏族為主的純牧業縣,平均海拔3800多米。海拔落差和嚴重的高原反應,使來自江南的王萬青,初到瑪曲便患上感冒,一病就是20多天。但當得知阿萬倉鄉衛生院是瑪曲縣條件最艱苦的公社時,他又提出:“我要去阿萬倉!”
2010年7月,《甘肅日報》記者在甘南州瑪曲縣阿萬倉草原牧民帳篷采訪王萬青(左二)。
那時,當地交通十分落后,從蘭州到阿萬倉有近5天路程,王萬青在這里一干就是20年,把自己的根深深扎進了草原。
他身蓋牛羊皮,耳聞藏獒嚎,樂觀稱為“草原行醫交響樂”。第一次騎馬出診途中,馬突然受驚,王萬青從馬背摔下來,右胳膊脫臼,疼得直打滾兒。在荒無人煙的草原上,他指導跟隨的牧民復位傷臂,強忍疼痛繼續前行,奔赴病人家中。此后的幾十年,無論刮風下雨,王萬青總會竭盡全力,為牧民群眾解除病痛。
1990年,王萬青調往瑪曲縣人民醫院工作,至2003年退休。十多年間,王萬青主刀或主持參與了上千例手術,工作之余他刻苦攻讀參考書籍,不斷提高自己醫療技術水平,填補了瑪曲縣醫學領域一項又一項空白,成為了一位名副其實掌握大內科和大外科知識技能的“全科醫生”。
退休后,王萬青繼續指導瑪曲縣醫院的外科手術,在家中為上門求治的藏族群眾解憂,未曾停止在醫學道路上的追求和探索。
王萬青退休后也曾回到承載著鄉愁和母校情懷的上海,但最終返回瑪曲。他說:“其實我一直想念上海,前些年還覺得沒回去有些遺憾,如今想通了,草原就是我的家。我要一直留在這里,還可以發揮余熱,為藏族群眾治病送藥,直到心臟停止跳動。”
堅守草原56年,王萬青以醫者仁心,系起漢藏情緣。當地藏族群眾親切地稱王萬青為“曼巴扛且”(藏語:大腳醫生)。他視藏鄉為故鄉,視牧民為親人,克服重重困難,全心全意為牧民群眾解除病痛,得到了廣泛的尊敬和愛戴,書寫了一段藏漢水乳交融的民族團結佳話。
- 2024-10-22【甘快看·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祁連絕壁上的馬蹄傳奇
- 2024-10-22【甘快看·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追尋天馬“足跡” 走進絕壁古剎
- 2024-10-21中央媒體看甘肅|武都:姚寨秋韻如詩如畫
- 2024-10-21中央媒體看甘肅|臨夏永靖百合交易季:豐收的喜悅與市場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