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君 王少凡
慈善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新征程上,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貫徹實施慈善法,大力提升慈善事業的社會化、法治化、市場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推動中國特色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形成人人慈善、隨手公益的生動局面。
構建慈善事業現代化的多元共治格局。中國特色慈善事業超越了傳統慈善的單一救助模式,融入了現代社會的多元價值理念與治理機制,強調慈善行為的社會性、公益性和可持續發展性。一是要深入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慈善文化中“行善向善”的精髓,結合新發展理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慈善文化體系。加強對“中華慈善獎”和地方慈善獎獲得者的宣傳,褒揚慈善典型,宣傳慈善榜樣,提升全社會的慈善意識與責任感。二是要鼓勵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個人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慈善事業,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共治格局。通過政策扶持、稅收優惠等措施,激發各類主體的慈善活力與創造力。三是要強化社區慈善,積極開展志愿服務,構建鄰里互助、守望相助的社區慈善網絡,增強社區凝聚力與歸屬感,努力形成人人關注慈善、人人心懷慈善、人人參與慈善的濃厚氛圍。
奠定慈善事業現代化的法律基石。慈善事業法治化是慈善事業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法治建設的具體體現。要強化慈善監管與執法機制,構筑嚴密的法治監管網絡。明確慈善事業的監管主體、對象、內容、方式及程序,形成權責清晰、協同高效的監管合力。強化日常監管的常態化與精細化,確保慈善項目運作的合法合規與高效透明。建立健全年度檢查制度,對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依法依規進行嚴肅查處。建立健全慈善事業信用體系,通過信用獎懲機制,激勵誠信守法、懲戒失信行為,維護慈善事業的公信力與聲譽。要加強慈善法治教育與宣傳,提高慈善從業者的法律素養與法治意識。通過專題節目、報刊專欄與專版和互聯網信息專題,結合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的重點推送功能,實現對慈善法全覆蓋、多維度、立體化的傳播,在慈善行業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探索慈善事業與市場經濟融合的新路徑。一是要發展公益創投與慈善信托。恰當引入商業運作理念,吸引并引導社會資本流向那些具有顯著社會影響力和可持續發展潛力的慈善項目或初創企業,為慈善資金提供更為安全、高效、透明的運作平臺,促進慈善資金的長期增值與有效運用。二是推動慈善項目商業化運作。在保障慈善項目公益性的前提下,通過創新商業模式、拓展資金來源、提升項目運營效率等運作模式,以品牌合作、產品營銷等市場化手段實現項目的自我造血與可持續發展,提高慈善資源的使用效率與社會影響力。三是加強慈善與金融的深度融合。創新性地開發慈善債券、慈善基金、慈善保險等金融類產品與服務,為慈善事業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融資渠道與風險管理工具,推動慈善資金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助推慈善事業的規模化、專業化和國際化發展。
以現代科技賦能慈善事業現代化轉型。慈善事業智能化是慈善事業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也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科技創新應用的生動實踐。一是要構建穩固的科技基礎設施以支撐慈善事業的數字化轉型。建立高效的數據處理中心、云計算平臺和大數據分析系統,確保慈善數據的實時收集、存儲與分析,形成全面、精準的慈善資源數據庫,推動慈善款項的全過程追溯與高效監管。二是要推動智能慈善工具的開發與應用。利用人工智能算法進行捐贈者的行為預測和需求分析,實現個性化、精準化的慈善項目推薦,清晰追蹤善款流向和使用情況,推動慈善組織間的信息共享與協同合作,形成合力推動慈善事業的現代化進程。三是要推動科技賦能慈善模式創新與生態建設。鼓勵和支持慈善組織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平臺開展慈善宣傳和籌款活動,拓寬慈善資金來源和受眾范圍,探索“慈善+科技”的深度融合模式,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推動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四是要加強與國際慈善科技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成果,推動中國特色慈善事業與國際接軌,提升國際影響力。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慈善研究院,西北師范大學管理學院
- 2024-10-21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③|源出天梯山,與“石窟鼻祖”來一場對話
- 2024-10-21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④|千年石窟奏響賡續傳承的文脈弦歌
- 2024-10-11【甘快說】賡續“莫高精神” 潛心為國護寶(連線評論員)
- 2024-09-27【蘭小信·評】繪夢黃河岸 共舞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