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超大客流問題,敦煌研究院還開展了對莫高窟日游客承載量研究和大數據分析,科學調查核定單日游客承載量
游客戴上VR眼鏡,能零距離觀賞莫高窟第285窟的壁畫、洞窟細節,還能“飛”到窟頂,融入壁畫故事情節,沉浸式感受敦煌文化魅力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宋常青 任延昕
游客在敦煌體驗“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2024 年 7 月 22 日攝) 郎兵兵攝 / 本刊
身居沙漠綠洲、地處絲路咽喉的甘肅敦煌是享譽世界的藝術寶庫和文化殿堂。每年,數百萬游客帶著“一生中一定要去一次敦煌”的無限憧憬和想象,踏上奔向敦煌的路。
今年前10個月,敦煌市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等六大景區游客接待量達813萬人次,超過去年全年。
敦煌旅游持續火熱,困難挑戰也交織疊加:面對數十倍于本地人口的游客數量,如何應對旺季爆發性客流帶來的挑戰?文物古跡游客承載量有限,如何保護文物不被破壞?不可移動文物眾多,如何讓它們“動”起來?
敦煌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在推進文化旅游與科技深度融合中尋找破題之法。文旅產業與數字科技邂逅引發的“數智蝶變”,讓千年歷史帶著新的面貌走來。
讓旅游服務更智慧
敦煌境內現有各類文物點266處,其中包括莫高窟、玉門關、懸泉置三處世界文化遺產(點)。市內文旅領域經營主體多、公共服務單位多、各類活動多,具有人員密集、價值密集的特點。對于初來乍到的游客來說,琳瑯滿目的選擇偶爾也會成為甜蜜的煩惱。
不久前,27歲的湖北游客張丹菲計劃了一場三天兩夜的敦煌之旅。來之前,她通過“游敦煌”小程序,找到了從抵達到離開所需的一站式旅游信息,包括景點導覽、酒店住宿、美食攻略、文化演藝、出行交通、敦煌文創。動動手指,數字技術就為她規劃好了一切。
這款名為“游敦煌”的一體化綜合性旅游服務平臺,是近年來敦煌創新打造智慧文旅的重要組成部分。
依托敦煌文旅集團旗下管理的景區資源,“游敦煌”平臺縱向貫通了票務、酒店、演出等經營主體,橫向對接了通訊、交通、應急、衛生等政務數據,將旅游相關行業資訊統一梳理、整合,實現線上線下聯動營銷,推動供需匹配,激活了全域旅游市場。
對游客來說,數字技術加持讓旅行更加高效。線上購票、線下核銷,能實現快速進入景區;隨時隨地打開小程序,就可以查詢附近實時公交車輛信息;票務、演出、酒店、美食攻略一目了然,游玩效率顯著提高……張丹菲說,這趟說走就走的敦煌之旅,因為有這個平臺而省心了不少。
敦煌智慧旅游有限責任公司技術服務部部門經理付鴻偉介紹,截至10月13日,“游敦煌”今年累計上線產品743款,累計交易額達1.3億元。下一步將加強數據歸集和開發利用,通過多源數據整合和分析,為智能決策分析、產業監管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和決策依據。
近年來,通過引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敦煌還探索了對旅游資源的智能化管理、對游客需求的精細化服務。
以鳴沙山月牙泉景區為例,云終端門禁系統讓游客可以通過二維碼、身份證、人臉識別等多種手段進出景區,還實現了一票多次入園的功能;網絡售票數達到總售票數的25%,游客窗口排隊的等候時間有效減少;視頻聯網監控可以及時發現景區中暑游客,確保及時提供救助……
旅游景區建設也不再局限于單一旅游元素,而是走向融合與多元化。僅鳴沙山月牙泉景區現有的體驗業態就已經增加到十余種,包括乘坐直升機俯瞰沙漠綠洲的低空觀光項目、駱駝騎乘體驗、沉浸式VR飛行體驗,還有“引爆”社交媒體的萬人星空演唱會。游客的多樣選擇,帶動旅游消費從流量變“留量”,餐飲、住宿等業態也隨之興旺。
通過對游客數據的分析,敦煌可對各景區旅游資源實時調控,同時獲取不同時段的游客特征模型,營銷推廣、服務監管、產業監測也得到了精準的數據支撐。
旺季時,提前做好人員引流分流和應急預案;淡季時,進行精準營銷,實現“淡季不淡”的可持續發展。
游客感受到的是更個性化的服務。“結合游客的年齡、客源地、興趣偏好等數據,我們可以調整萬人星空演唱會的歌單和節目編排,為游客提供更豐富的情緒價值。”鳴沙山月牙泉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有霞說。
比如,暑期會有專門播放給小朋友聽的兒歌,老年團數量居多時則會播放懷舊金曲,游客總能從“量身定制”的歌單收獲共鳴和快樂。數據顯示,在各項數字化手段的加持下,今年截至10月23日,鳴沙山月牙泉景區游客數量突破410萬人,同比增長28.46%,游客滿意度穩定在95%以上。
科技破解文保難題
每逢暑期,敦煌旅游都異常火爆。中外游客心中名副其實的“頂流”敦煌莫高窟更是偶爾會傳來接待游客量已達承載上限的消息。
游客參觀意愿強烈,龐大而持續增長的客流量卻令古建文物承受著巨大壓力。文物保護與開放利用,該如何兩全?
“絕不能為了旅游犧牲文物,也不能因為保護將游客拒之門外。要本著對文物和游客同樣高度負責的態度,做好文物保護和旅游開放的平衡發展。”這是敦煌研究院文保工作者們的答案,也是他們多年以來一直堅持的工作信條。
如今到訪莫高窟的游客們,經常能從講解員口中聽到如下描述:“進入每個洞窟后,各種設備會記錄大家的一舉一動,連呼吸都會被嚴格監測……”這并非虛言。
在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監測中心,每個開放洞窟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客流量等數據,被集中顯示在一整面墻的大屏幕上,幾百公里內的降雨、洪水、風沙情況,也在大屏幕上實時更新。
這套預防性保護監測預警系統,依靠在窟區范圍內投放的600多個不同類型傳感器,實現了莫高窟大環境、洞窟微環境、文物本體、崖體、展陳和游客承載量等數據的實時采集和交互分析。
“洞窟是單面透風結構,空氣交換量低。進入洞窟的游客過多時,窟內二氧化碳含量及溫濕度會發生變化,對洞窟環境和文物造成沖擊。”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監測中心副主任張正模說,這套系統可以及時預警潛在風險,調整不同時段進窟客流量,還為開展預防性保護提供可靠數據支撐。
比如,一旦窟內預警狀態由綠變黃發出警報,就表明窟內二氧化碳濃度、溫濕度等指標已達到了安全閾值。隨后,預警洞窟暫停開放并自然通風至指標恢復正常,游客則會被引導至其他洞窟參觀。
如今,甘肅省內麥積山、炳靈寺、榆林窟、西千佛洞、北石窟寺等敦煌研究院所轄石窟群都被納入該系統,實現了對絲路文物本體、載體、游客等實時監測,有效支持保護研究和管理決策。
保護既要關注文物本體,也要注重探尋文物病害生成機理。2020年底在敦煌投入使用的國家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多場耦合實驗室,正幫助文物保護工作者通過實驗研究揭示文物病害發育機理,從這里走出來的研究成果,也將投入全國不同環境下文物的保護應用中。
為盡量容納超大客流,敦煌研究院還開展了對莫高窟日游客承載量研究和大數據分析,科學調查核定單日游客承載量。
2014年,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投入使用后,莫高窟開始實施總量控制、網絡預約、數字展示、實地參觀的旅游開放新模式。
現在,莫高窟正常票每日售6000張,游客可以參觀8個洞窟。專家按照洞窟的大小、年代、壁畫雕塑特點等,規劃了12條參觀路線,無論來到這里的游客被分配到哪一條參觀路線,8個洞窟的參觀都可以較為全面地讓大家了解到敦煌文化。
在一睹莫高窟真容前,游客先在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看完《夢幻佛宮》和《千年莫高》兩部電影,在幫助游客增進對莫高窟了解的同時,也讓不同時段的游客匯集成一個批次,方便觀影結束后統一安排參觀,從而實現景區人力物力資源的有效配置。
“一般情況下,游客參觀洞窟全程需要花費兩個小時,靠聽講解獲取的信息量是有限的。通過觀看影片等體驗項目,游客能夠更精準、清晰地了解洞窟背后的故事及文化內涵,減少在洞窟內的停留時間,提高洞窟承載量,豐富游客的旅游體驗。”張正模說。
新的旅游開放模式下,莫高窟的日游客承載量從此前的3000人次增加到6000人次,游客滿意度也逐年提升。
科技賦能線上體驗
早在20世紀90年代,敦煌研究院就開始了壁畫數字化試驗,歷經30多年實踐,今天敦煌莫高窟數字化研究成果多樣,應用場景豐富,不僅滿足文物保護等專業研究需要,同時靈活回應著社會大眾的文化需求,探索著向大眾傳播和普及敦煌文化的多元路徑。
2022年底,全球首個基于區塊鏈的數字文化遺產開放共享平臺——“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正式上線,來自莫高窟等石窟遺址及敦煌藏經洞的6500余份高清數字檔案面向全球開放。世界各地的學者、文化愛好者只需坐在家中輕點鼠標,就可瀏覽超高分辨率的窟內圖像。
面對數字內容再創作這一新理念和文化傳播形式,“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壁畫元素進行識別和匯聚,每個人都可以上傳并出售自己對素材的二次創作。
區塊鏈技術的加持可實現相關素材與授權、支付、下載等各個環節“上鏈”存證,在拉近了社會公眾與文化遺產之間距離的同時,也對敦煌文化的規范流轉和數字產權保護進行了有益探索。
2023年4月,“數字藏經洞”正式上線。這個沉浸式線上博物館通過數字照掃、三維建模等技術,高精度重現敦煌藏經洞。用戶可以通過人物角色扮演,穿越到不同時代,與洪辯法師等8位歷史人物互動,“親歷”藏經洞從晚唐到清末的面貌變遷。
2023年9月,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由敦煌研究院聯合騰訊共同推出的“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正式啟幕。
作為數字敦煌資源庫首個深度文化知識互動項目,“尋境敦煌”圍繞莫高窟第285窟,為用戶帶來敦煌壁畫線上知識講解互動及線下VR深度體驗。
在VR虛擬現實、三維建模、游戲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動態光照等新技術的加持下,游客戴上VR眼鏡,能零距離觀賞莫高窟第285窟的壁畫、洞窟細節,還能“飛”到窟頂,融入壁畫故事情節,沉浸式感受敦煌文化魅力。
據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館員韓雪介紹,針對當下年輕人更開放、更多元的文化體驗需求,“尋境敦煌”項目開創了更為完整的旅游服務模式——“游前通過線上互動了解知識、游中沉浸式VR體驗、游后現場留念‘置身國寶洞窟’紀念視頻”的升級體驗,也為文博數字化、文旅行業創新開辟又一全新場景。
“很多人體驗結束后都意猶未盡,還想再看一遍。沉浸展現在已成為莫高窟一個小爆款,格外受小朋友歡迎。”韓雪說。
今年以來,“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接待游客4.8萬人次。業內人士認為,數字科技拓寬了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徑。借助科技手段,智慧旅游的新產品、新業態及場景得以加速開發,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動起來。
從30個洞窟整窟高清圖像和全景漫游節目全球共享,到“數字供養人”公益項目問世,再到超過2億人次參與“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線上互動……在線上、在“云端”,敦煌文化正通過科技手段,以更豐富的形態,與更廣大范圍的受眾互聯互通。
- 2024-11-11創新,打造一流融媒體產品——訪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我在敦煌做研究》主創團隊
- 2024-11-11甘肅省2025年藝考11月11日起報名
- 2024-11-11中華經典誦讀大會牽手“世界第一古梨園” 開啟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 2024-11-11景區半價優惠、一票互游,星級酒店5折住……甘肅省文旅發布2024冬春文化旅游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