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陜西省博物館數量達360家 年均參觀人數7200余萬人次
記者28日從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的新聞發布會獲悉,2013年底至今,該省博物館數量由221家穩步增長到360家,年均參觀人數從3300余萬人次增長到7200余萬人次。
據了解,陜西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目標,強化頂層設計,出臺《陜西“十四五”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劃》。目前,該省以國有博物館為主體、非國有博物館為支撐、社區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體系基本構建,大館引領帶動、區域協同、均衡謀篇的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圖為新聞發布會現場。阿琳娜 攝
秦始皇陵銅車馬博物館、陜西考古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先后對外開放,西安碑林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將于明年3月全部完工。銅川、延安等市級綜合博物館,陜西黃河文化、石峁遺址、統萬城遺址、綏德革命紀念館等特色專題博物館先后對外開放,秦嶺博物館、西部機場博物館即將對外開放。麟游、西鄉、定邊等縣級博物館建設步伐加快。茯茶文化博物館等行業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對外開放,66家社區博物館的建成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
陜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孫周勇介紹,該省不斷提升博物館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五年來,先后新建和改造漢中博物館、法門寺博物館等200多個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文物庫房、導覽系統、服務設施等。以科技保護為支撐,不斷加強博物館藏品的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上線陜西省可移動文物管理平臺,持續推進全省珍貴可移動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建立市級可移動文物資源數據中心,實現館藏文物動態化管理、科學化鑒定、數字化應用。五年來,共修復文物2.8萬件(組),鑒定文物10.06萬件(組)。同時,利用5家國家級文物保護重點科研基地和33個國內文物科學實驗室,借助與省科技廳、省社科聯開展課題研究,破解技術難關,為文物藏品保護提供智力支撐。
此外,陜西精準對接民眾文化需求,不斷激發博物館內生動力,推動博物館發展從“缺不缺、夠不夠”向“好不好、精不精”轉變,為公眾提供高品質、差異化的博物館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
為更好提升境內外觀眾的參觀體驗感,搭建境外游客融合服務平臺,支持39個國家和地區的游客通過境外通道線上預約購買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城墻等10余家文博單位門票。同步建設省內重點博物館綜合票務預約系統,實現省內主要博物館參觀的線上分流、引流、限流和客流互推,目前已完成系統開發,正在測試階段。
下一步,陜西將立足文物事業和文化產業“兩利”原則,不斷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豐富文化產品供給,深化交流合作,持續把博物館建設成公共文化服務的陣地、優秀文化傳承的陣地、先進思想引領的陣地、中華文明傳播的陣地,扎實推動陜西特色、中國風格、世界一流的博物館創建。
- 2024-11-29廣東發布《“兵”至如歸》三部曲微紀錄片
- 2024-11-29“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正式啟用
- 2024-11-29藏戲《卓娃桑姆·尋王》斬獲中國戲曲稀有劇種優秀劇目大獎
- 2024-11-29《十萬個為什么》(第七版)編纂工作正式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