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茶馬古道,人們總認為這是西南地區的歷史文化遺存。但鮮為人知的是,歷史上茶馬古道的主要分布地不只在大西南的云貴川,在廣袤的北方腹地,也存在一條承載千年的商貿古道。
從歷史文獻資料來看,從四川、云南通往陜甘地區也存在著一條極其重要的茶馬古道,即秦蜀茶馬古道,這條古道在宋、明、清時期承擔了四川、漢中及湖南等地同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及西藏茶馬交易的主要任務,也是真正意義上以茶易馬的茶馬古道。
對隴南至今保留的茶馬古道“交通遺存”的探查,我們發現隴蜀道的祁山道、陳倉道、陰平道,在秦隴與巴蜀之間,起著關鍵連接作用,無論是從經濟發展、行政建制或者交通要道而言,在甘肅的絲綢之路線路中均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古道上的馬幫
(1)
茶馬古道是中國西部經濟、文化、民族和宗教交流的走廊,是一條人文歷史最豐厚,自然風光最壯觀的旅游線路,是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因而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
2010年6月,國家文物局和云南省政府共同舉辦的“文化遺產保護普洱論壇——茶馬古道遺產保護”會議,達成了“普洱共識”。該共識以“西部地區”取代“西南地區”,雖僅一字之差,卻無疑是對西北作為茶馬古道發源地的承認與確定,是國內學術界胸懷的拓展和理性的回歸。“普洱共識”發展和完善了“茶馬古道”的概義與內涵: “茶馬古道是中國西部地區以茶馬貿易為主要內容的古老商貿通道。它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為主線,輔以眾多支線,構成龐大的交通系統,穿越滇、川、藏、青、甘、黔、陜等省(區),連接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等地區……”
自從東漢王褒所著的《僮約》中有“武都買茶”的文獻記載之后,當代著名史學家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中也指出:“武都地方氐羌雜居,是一個對外的商市,巴蜀的茶葉集中到成都,再運到武都,賣于西北游牧部落,故成都和武都都是中國最早的茶葉市場。”
隴南歷史上就是南下四川、陜西,或者西進青海、西藏地區的必經地帶,是茶馬貿易的主要地區之一,與“茶馬古道”文化線路有關聯的文化遺產自然就很豐富。歷史上在茶、馬運輸交易過程中來往所經的隴蜀道的一些道路,自然就是“茶馬古道”的主要路線。
(2)
祁山道,因諸葛亮的“六出祁山”而聞名
隴南地處農耕與游牧兩大文明的過渡帶上,因而是農耕之“茶”與游牧之“馬”貿易的窗口與通道。隴南的茶馬古道依托隴蜀道,主要有兩條主干線路:
南線為陰平道。陰平道早在漢晉時已經是陰平郡境內之隴蜀通道。陰平道南起成都,經江油、平武、青川、碧口、文縣、武都、宕昌、岷縣、卓尼,直達臨潭(古洮州),同時,碧口到成都還有經白水、昭化的水路。
北線為祁山道。祁山道見諸歷史,始于《尚書·禹貢》。其中寫到,當時的梁州各地(秦嶺以南的陜南、甘肅隴南、四川)通過祁山道往來交流,各地貢品經嘉陵江、渭河運達中原。
另外,祁山道往北進入草原,向南則連接金牛道進入四川,祁山道便成為一條溝通川蜀與西方的絲綢之路,在漢代十分繁榮。
唐代之后絲路中斷,祁山道的地位隨之下降。不過,茶馬貿易開始活躍,這里成為茶馬古道青藏線“唐蕃古道”的一部分。這一直持續到清代乾隆年間“邊茶貿易”代替了“茶馬互市”,祁山道也漸漸淹沒在茫茫史跡中。
祁山道的支系較為龐雜,大致線路從天水開始,經平南、鹽官、祁山、石堡、漢源、石峽,到達紙坊,一路從望關到達長壩,或經白馬關、窖坪、略陽,到達漢中(此道又稱散關道);或經黑馬關、咀臺、岸門口、銅錢、陽壩、燕子砭,進入四川;還有一路經成縣、栗亭、徽縣,然后與嘉陵道相接,沿青泥道或白水路直下陜川。這兩條主干線路之間又有諸多支線相連,形成龐雜的交通網絡。
在祁山道支線牛尾故道仍然可以看到茶馬古道的古韻。
牛尾關位于禮縣沙金鄉牛尾村,地處西漢水下游支流清水江源頭之一的沙金河與申家河交匯處,東鄰西和,西接宕昌,南連武都,北近岷縣,是通往古臨洮、羌中及隴蜀的古道要沖。而與其相依存的“牛尾古道”,可追溯到羌人政權“宕昌國”和氐人政權“仇池國”時期,到宋金對峙時期因為“茶馬互市”而興盛,最終成為隴南茶馬古道的重要支線。
(3)
牛尾古道附近的申家河
牛尾村四面環山,沙金河與申家河在這里交匯,然后從山間流出,形成一個不大的河谷地帶。河流將谷地一分為二,一邊是陡峭的山崖,一邊村莊依河而建,小而精致。
在村口,我們在一塊指示牌前停了下來,牌子上指示著兩個方向,其中一個是申家河的方向,另一個是牛尾、沙金、白河三個村子的方向。通向牛尾這邊的三個村子的方向,是下四川的方向。
牛尾古道
這條路就是曾經的牛尾古道,人們就是通過這條路去往四川。也就是由這里開始,我們的雙腳便真實地踏在了牛尾古道之上,我們要用雙腳親自去感知這歷經百年的古道,去感知曾經這里隊隊馬幫經過時留下的駝鈴聲聲……
在古時,曾經這里的水勢很大,兩邊的群山下切,峽谷地帶根本沒有可以行走的平坦道路,工匠們只能在峭壁之上,依著山勢,開鑿出一條剛剛供行旅和馬幫通行的棧道。
雖然“牛尾古道”早已被覆壓在省道208線禮武段及鄉村公路之下。但還是留下了少量的遺存。我們先去一處名叫楜梯崖的山崖。從村路上折身上山,然后在藤蔓滋生的山坡上尋找。去看殘存的一小段牛尾古道。上至山坡,一塊高約半米的石碑在草叢中若隱若現,走近了細看,碑上的文字有些已漫漶不清,很難辨認。
《牛尾關楜梯崖路碑》
《牛尾關楜梯崖路碑》講述了一段修橋補路的故事:“牛尾古道”的建成,既方便了茶馬交易,也方便了當地老百姓的往來通行。但至清初,因年久失修,“牛尾古道”鐘湯壩(今鐘灘壩)至楜梯崖段的道路坍塌,交通受阻,給人們的生活和經商通行帶來了極大不便。為此,當地馬幫富戶張赟、賈氏夫婦獨家捐資,發動眾鄉民,從清康熙四十九年開始,用六年時間重修了這段古道。
順著石碑旁的羊腸小路,繼續向著山崖深處走去。我們踩著這些歷經幾百年留存下來的石階,一步步慢慢地走下山崖……
文·圖|奔流新聞記者 劉小雷
- 2024-12-24隴拍客|張掖濕地天鵝舞翩躚
- 2024-12-23人報甘頭條 |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管護人員巡護途中巧遇“森林精靈”馬鹿
- 2024-12-2321日冬至:數九寒天,你會怎么數九?
- 2024-12-23【甘快看】《探索·發現》祁連風冷,居延玉門。在河西走廊,遙望漢代的背影,聆聽絲路蹄鈴!






